云南是中国种植花椒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 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北、滇中等地的干热河谷区和岩溶石漠化地区。人工栽培的品种果实成熟后有青绿色和红色2种,因而有青花椒 ( Z.schinifolium Sieb.etZucc.) 和红花椒(Z.bungeanum Maxim) 之分. [3]
1、花椒适应性强,适生地域广,发展潜力大
花椒原产我国,自然分布在秦岭山区及淮河流域一带,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在年均温度10~20℃,年平均日照2000h左右,≥10℃的积温3000~5000℃,年降雨量800~1500mm的山地红黄壤及钙质土上均能生长。
云南属内陆高原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由76.4m~6740m,相对高差近6000m。年均气温变幅4.6℃~22.6℃,≥10℃的有效积温1600℃~8680℃,降水变幅为500~2500mm,年总日照时数变辐为1000~2830h。全省90%以上的土壤为自然土壤,以黄壤、红壤及紫色土为主。
按以上条件两相对照,云南省除个别地区外,凡海拔在1000~2700m的地区可划分为花椒适宜栽培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2、社会资源优势
(1)政策优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即林地承包30年不变,执行“谁造林,谁受益”政策;退耕还林政策;农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此类政策的出台为花椒的产业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2)投融资体系逐渐完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决策的启动,给云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及投资环境的改善,为农村花椒产业的开发提供了资金支持。在花椒产业开发运作中,融资渠道可以采取自有资金、林业专项贴息贷款等多种渠道筹措。
(3)技术资源优势。花椒在我省栽培历史悠久,栽培经验丰富。从良种壮苗、适地适时、合理结构、细致整地、认真种植、扶育管理以及采收加工等各项技术措施,都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为花椒产业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4)劳动力资源。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落实,退耕还林的实施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营模式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更加充裕,为花椒产业开发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3、品种资源优势
良种壮苗是花椒速生丰产优质的物质基础,是花椒产业的质量保证。据调查云南省主栽的花椒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大红袍 主产昭通地区,小乔木,树干和老枝上的皮刺多脱落;小叶5~13片,叶薄,无毛刺,果大皮红。鲜椒干制率20~25%,适宜海拔1700~2400m地区种植,抗旱性较强。
(2)小红袍 分布于全省各产椒区。小灌木,皮刺小而稀少。花椒果小籽小,肉厚产量高。鲜椒干制率常达33%,香麻味浓。抗旱力强,适宜在海拔1000~2000m地区种植。
(3)白椒 刺基部及顶端均扁平,果柄较长,种皮薄,成熟时呈淡红色;果实晒干后,内果皮呈白色。出皮率25%,成熟期较晚,果实耐储藏。
(4)小椒 分布于全省各产椒区。灌木,成熟期早,果小,丰产性能好(10年生树可产鲜椒5~10kg)品质佳。缺点是果实成熟后发生裂果严重,需及时采收。果实于7月上旬便成熟采收。
(5)清椒 落叶灌木,多皮刺,高1~3m,小叶5~11片,无柄纸质,全株具芳香气味,于果柄处附生1~2粒小椒,故俗称“子母椒”。主产四川汗源,我省花椒新发展地区广泛引种,清椒果大肉厚,麻味浓,鲜椒干制率25%左右。
4.市场优势
云南省的市场商品主要是果实。全果用于香辛调料;果皮含芳香油4~9%,可精制馥香,薰衣草香型的高级食用香精,花椒种子含油量高达24%,可榨油食用。仅就果实用于调料一项,其市场前景就十分广阔。人民日常生活对花椒的需求量不大,但又很必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花椒具有小商品,大市场的供求特点。昭通地区年产花椒4400t,畅销省内外,供不应求。年产值达2.5亿元。据市场调查,一个拥有五张饭桌的小饭馆,每年花椒的需求量为5kg左右;一个五口之家的家庭,每年花椒的需求量为0.5kg左右。由此可见,花椒的用途仅调料一项,市场前景就十分可观。花椒作为产业开发,市场风险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