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以前是满山野草,基本上摞荒了,由于好劳力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的多数是老年人,都不愿意来山坡上栽种农作物。”11月14日,南沱镇红碑村1组组长张兴贵来到花椒基地,手指漫山遍野、长势良好的花椒树说,“现在好了,坡上栽种花椒后,我们1组不仅没有土地摞荒,还多了一个增收产业。”
打工妹返乡发展花椒产业
张兴贵所说的花椒基地原本是2003年红碑村部分土地退耕还林后发展村民种植的。由于缺乏管理和技术,收益甚少,村民们逐渐没了积极性,任由花椒树荒在地里。
2015年,打工返乡的张兴贵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留下来。“我当时就是想用自己在外学到的管理理念和发展经验帮父老乡亲把花椒基地盘活。”张兴贵说,由于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村上的农业较为传统,产业发展滞后,难得有一个劳动强度不大、适合年长村民的产业,所以她下定决心带领大家一起干。
张兴贵在多方了解考察后,买回了优质花椒树苗来种植,并对原有的花椒树进行品质改良。在她的带领下,一些原本没打算种花椒的村民也跟着种了起来。
“开始种植时我也不懂技术,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张兴贵说,花椒投产后,虽小有收获,但比预期产量低了很多,这样一来,村民种植热情一下便受到打击。
“你不是说一亩地的花椒要卖好多钱的嘛,现在看来还比不上我一年四季种点包谷、青菜头。”有村民对张兴贵发展花椒产业有了质疑。
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张兴贵自然懂这个道理,也践行着“坚持”二字。在此期间,她走村串门对村民做了大量的工作,好不容易又带动起了村民的积极性。
哪成想“屋漏偏逢连夜雨”,部分村民的花椒树开起了黄花,不结果,并且这种情况持还在续蔓延。村民种植花椒的积极性再受重击,部分村民对张兴贵产生了信任危机,甚至私底下埋怨,人为制造障碍,如此情形让张兴贵彻夜难眠。但这样的困难没有击倒这个女强人,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突破当前的困境,不能苦了村民,更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
向技术要发展 向管理要效益
花椒种植产量低,还有传染病,让张兴贵也犯了难。后在红碑村村支两委的帮助下,她找来了南沱镇农服中心的技术人员作指导。
“你们的花椒树长势喜人,好惹人爱!”技术人员到场后看到成片绿油油的花椒树,不禁感叹道。
“产量低、还有部分花椒树感染了黄花病,究竟是哪里喜人了?”张兴贵疑惑了。面对她不解的表情,技术人员解释道:“其实你们的花椒树大部分真的长得很好,能看出来它们得到了悉心的照料,但是要知道种植要讲方式方法,你们得向技术要发展、向管理要效益。”
这段话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张兴贵立马向技术人员请教花椒树的规范化种植方法,并开办花椒种植培训班,召集村上的种植户前来观摩学习。通过学习,村民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心里的疑虑也逐渐被打消。
在张兴贵的带领下,红碑村1组种植户开始对花椒树进行矮化、修枝、压枝、预防病虫害等标准化管理。期间,张兴贵还组织人员为部分失劳村民疏于管理的花椒树打药、施肥。
张兴贵(右三)在给村民讲解花椒树越冬管理方法
为了学习更先进的花椒树管理技术和拓展销路,张兴贵自费前往江津学习。回来后,她当起了义务讲解员,长期为村民讲解种植、管理中的技术难点,这一切被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6年换届选举中,张兴贵被村民推选为红碑村村民委员会1组组长。
张兴贵回村发展花椒产业,让村里脱贫户黄建祥受益匪浅。由于他年老体弱,无力外出务工,没有经济来源,致使家里十分贫困。在张兴贵的支持和帮助下,黄建祥种下120余棵花椒树,让他在2017年稳定脱贫。“今年的花椒已经卖完了,有1万多元钱。”黄建祥说,他还打算多种点花椒树以提高收入。
而今,红碑村1组的花椒种植面积已由原先的不到200亩,发展到了500余亩的规模,花椒销售收入达300余万元。但张兴贵发现,有的村民一亩地的花椒能卖8000元,有的只能买5000元,归根结底还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于是,张兴贵又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成立了“南红钟湾花椒种植合作社”,组织村民对花椒树进行协同管理,统一修枝、统一施肥、统一防病虫害,提高花椒质量,走品牌化、高质量发展道路。
现如今,红碑村1组的花椒种植已形成规模效应,并在整个红碑村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周边村民小组也相继种起了花椒树,产业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红碑村的花椒种植产业一路走过来并不容易,张兴贵用她的勤劳、奉献为大地洒下一点绿,为群众致富创收和林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绿油油的花椒树随风摇摆,完美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