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周萍英 实习生张梦婷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中灿
10年前,本来想过闲云野鹤的乡村生活,没想到一脚踏入了创业的“无底洞”。今年不到40岁的黄艳萍,撩开自己染成深褐色的短发,露出白发一片。她说,都是创业这10年熬出来的。
12日,在由省总工会举办的湖北省第二届“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大赛决赛现场,40个优秀项目同台竞技,角逐“双十佳”。黄艳萍带来的“花椒产业农创基地田园综合试点扶贫项目”带动4万农村人口就业,格外引人关注。
黄艳萍
连续两年种啥亏啥 一次旅游发现“新种子”
1980年出生的黄艳萍,是荆门市石桥驿人。在武汉上学后,做过肥料化验员、钢球厂销售经理。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当会计半年后,黄艳萍辞职了。
“回农村种地,既能享受闲云野鹤的田园生活又有收入,多美好。”可现实并不美好。黄艳萍没种过地,初次创业,她种植大棚蔬菜。大棚还没开始建,她种了50亩玉米,夏季几场梅雨,地里积水严重,颗粒无收。
一年后,黄艳萍换了好几处地方,种过土豆、洋葱、百合……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做苗木基地时,她付出了高昂的成本,然而,种植的名贵树有价无市。
2006年,在一次重庆旅行中,恰逢花椒采收期,黄艳萍见到漫山遍野色泽绯红大规模采摘花椒的场景。在与采摘户们一番田间长谈后,黄艳萍了解到了花椒种植的产业前景,以及花椒高产、耐贫瘠、抗旱抗病能力强等知识。自此,一颗“花椒种子”埋进心中。
一天,黄艳萍有个朋友无意间提起,郊区有50亩花椒树,经营不下去有意转让。随后,黄艳萍跑遍全国做市场调查,发现湖北几乎没有花椒规模化种植,货源全部来自四川、重庆等主产区。
她说了一组数据,“一个普通家庭一年消费3两干花椒,街头小餐馆年均消耗100斤干椒,大酒店一个月消耗干椒2000斤”。这样一个朝阳产业,能否在荆门甚至湖北生根?
带着枝叶重庆“问诊” 头年丰产扩大种植却三年无收
黄艳萍再次来到重庆那片花椒林,向当地种植户请教。在当地专家的指导下,她返回搜集荆门的地理资料,包括土壤成分、pH值、光照、降雨量、霜降期等数据。最后得到专家肯定:荆门的地理环境,适宜种花椒。
黄艳萍当即转接了这50亩花椒树,再次到重庆潜心学艺。荆门气候环境与川渝地区有差别,花椒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状况也不同,她在“取经”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反复试验,钻研适合荆门地区的种植方法。
一个人开车两天2000多公里,这是黄艳萍当时做过的最疯狂的事。花椒有病虫害了,黄艳萍剪下花椒枝叶,一个人开车1000多公里赶到重庆,访农民请教专家,为不耽误种植,次日得再赶回荆门,这样的事一个月有一两回。
黄艳萍的50亩试验基地获得丰产,收益相当可观。为扩大规模,2012年,黄艳萍在东宝区石桥驿镇英岩村流转了200亩山地,成立荆门市林牧源花椒种植供销专业合作社。连种三年,却以失败告终。
最后发现问题出在育苗上。当时她就萌生了新的想法——不用外地的花椒苗,自己育苗。
育苗中,她经历了学艺以来最难的一关,川渝地区下雪少,而荆门冬季气温低,降雪、结冰,容易冻坏树。“前年冻害,已经到盛果期了却冻死了80%。全部冻死我也就放弃了,但存活的20%让我又有了希望。”为此,她再次踏上求师访友的征途,回来就把自己关在试验大棚里。一年后,成功育出适合湖北种植的花椒苗。
全省推广种植面积达1万亩 带动约4万人就业
黄艳萍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民投资入社,农地参股入社,合作生产经营,风险利益共享,农户劳动在家、生产服务在社”的合作服务模式。
统一品种、技术标准、抚育管理措施、生产模式,统一收购销售。两年来,合作社吸纳269户农民入社,吸纳返乡农民工10名参与花椒基地建设管理。
成了专家的黄艳萍每周都要给贫困户及种植户做培训。她尝试制成干花椒、花椒粉、花椒油,注册“麻乡不一样”商标,申报“荆门青花椒”产品地理标识。把购销“接待站”搬到贫困户家中,引导他们在花椒基地建家庭农场、采摘园,搞乡村生态游,把全国各地的客人带去吃土菜、购土特产,为基地附近农庄年平均创收2万元左右。
如今,合作社拥有3个基地1000多亩的花椒种植园、200亩的育苗基地,带动全市10多个乡镇,推广种植面积达1万亩,每亩可带动三五人就业,是湖北最大的花椒连片种植推广基地,荆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使荆门成为湖北花椒产业大市,中南地区唯一与川渝地区竞争的对手。
“未来我打算开发花椒药用价值。”目前,合作社正建设冷库,花椒创意产业园也在规划中,花椒糖、花椒茶叶、花椒酱这样的产品不久后也会出现在人们的购物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