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是中华美食烹饪中一个不可或缺而且很常见的调味剂,它存在于每个家庭的厨房里,是厨房里的神奇魔法师。花椒产业在武都和油橄榄一样,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武都区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花椒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全区花椒种植面积已达到100多万亩,产量4400万斤,综合产值33亿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在全国主产花椒的县区中,武都区已连续保持产量、产值、品质和产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四个全国第一”的地位,为陇南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树立了样板,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作为历史名产,武都花椒经过上百代当地椒农的选种繁育,气更清、味更重、香更浓、麻上劲。以其色泽丹红、粒大油重、芳香浓郁、醇麻爽口等独一无二的品质而享誉全国。
但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武都区花椒总面积仅为25万亩,花椒产量仅为67.5万公斤,产值为1350万元,人均花椒收入30元。当时,花椒只是作为武都农民“锁地边”“分地界”的地埂作物来栽植,并未形成真正的产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都区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开始把花椒产业作为一项富民强区的支柱产业来抓,发动宜椒乡镇从地埂、房前屋后到宜林荒山荒坡和坡耕地大量栽植,连片规模建园,整村整乡覆盖。
科学决策的背后,是武都区委、区政府为推动花椒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所给予前所未有的项目支持、资金投放和科技驱动。到了2010年,武都区花椒总面积快速发展到了近百万亩,产量1700万公斤,产值3.84亿元,宜椒区农民人均花椒收入893元。
然而,随着花椒种植规模的逐年扩大,武都的花椒产业也面临产量大增、价格下降的严峻形势。对此,武都区及时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花椒营销“保卫战”,成立了区、乡、村级花椒营销协会,召开了规模盛大的中国陇南武都花椒产销对接暨经贸洽谈会,为武都花椒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搭建了良好的产销对接平台。与此相对应,一同成长的还有武都的花椒营销户们,在政府的培育下,他们也实现了从小打小闹的“椒贩子”到“本土营销家”的华丽变身。武都花椒在全国终端市场的占有份额大幅提高。武都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花椒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
武都花椒产业在创造良好生态效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摇钱树”的同时,也创造了武都农业的“四个最”,即面积全国最大、产量全国最高、品牌全国最响、科技含量最高。随着一批花椒深加工企业的建成投产,武都区开发出的花椒油、椒芽菜、盐渍花椒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2017·武都花椒产销对接(电商)洽谈会7月26日在武都区开幕,来自广东、四川、重庆、陕西等全国各地客商前来洽谈经贸交流。当日,武都花椒交易中心客商云集,当地各个乡镇的椒农带来大批花椒展示,议价、参观、来往的人摩肩接踵,花椒味儿飘香白龙江畔。
广东省福邦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王智仕专程来武都洽谈大宗花椒批发交易,他从2014年开始,每年从武都购买几十吨花椒,主要用来做调味料,销往全国各地。王智仕说:“武都花椒和其他中国花椒产区不太一样,香型、含油量、外观颗粒都很有特色。武都花椒产量大、口碑好,这是广东企业不远万里赶来甘肃南部批发花椒的原因。”
这些年,凭着电子商务的东风,武都花椒又顺利打开了网销之路。以花椒、油橄榄、中药材为主的武都土特产强势入驻“淘宝”、“天猫”、“世纪之村”等多个网络营销平台。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武都花椒走过了“零星栽植、地埂模式、荒山开发、规模连片”的发展历程,实现了整村整乡覆盖,其规模由80年代初的4万多亩发展到如今的100万亩,保存株树6700万株,涉及37个乡镇650个村、组,椒农44万人,基本实现了花椒全覆盖,先后建成白龙江沿岸、北峪河流域、福津河流域、洛塘河流域、甘泉河流域、西汉水流域6条万亩花椒林带,74个千亩花椒示范基地。去年,全区花椒长势旺盛,果实累累,预计产量比前年增产10%以上,椒农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1300元提升至现在的3000余元,产值接近33亿元。创造了有史以来价格最高、品质最好、受益人群最广最大等多个“历史之最”,花椒产业已成为了武都特色产业的一张精致名片,为实现全区整体脱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