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花椒之乡十四万六千多农民的脱贫报告(二)

   2020-03-27 IP属地 陕西渭南0
花椒现货电子交易开户
核心提示:秋来韩城花椒香 ----来自花椒之乡十四万六千多农民的脱贫报告(二)作者:李武兴来自花椒之乡十四万六千多农民的脱贫报告(一)“要给群众探寻一条致富路”的老党员黄金刚,男,1926年生,芝阳乡巨家沟人,中共党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担任过多年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卸任后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党员本色,一直把自己做出

秋来韩城花椒香

        ----来自花椒之乡十四万六千多农民的脱贫报告(二)

作者: 李

来自花椒之乡十四万六千多农民的脱贫报告(一)

“要给群众探寻一条致富路”的老党员

黄金刚,男,1926年生,芝阳乡巨家沟人,中共党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担任过多年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卸任后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党员本色,一直把自己做出样子,带领群众走出一条致富的路子,作为自己的心愿。然而,1979年启动的百里千万株花椒林带建设,成为他实现这个愿望的契机。

1983年初春,村干部向传达了县、乡两级政府,鼓励群众在梯田硷畔广栽花椒的号召后,他认为这就是他们浅山台塬区群众,致富的一条好路子,既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又绿化了荒山荒地,也保持了水土,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于是他决定带头栽植花椒,给群众做出个样子来!当年就在划分的十五亩耕地的硷畔和两亩多荒坡上,栽植了150多株花椒,1984年春他留了几亩口粮田之后,又把其余的耕地全部栽上了花椒,成活了1400多株。1985年他家采收干椒100多公斤,按当年每公斤干椒10元的价格计算,现金收入1000多元,加上其他收入总计在2000元以上。家里除了添置缝纫机、大立柜外,还买了一辆“重庆”牌的摩托车,村里人都十分羡慕。到了1990年,他家的1400多株花椒树已全部进入盛果期,年采收花椒1000多公斤,现金收入2万余元,这在当时新城区商品房每平米只有700多元的情况下,买一套80平米的商品房,有三年的花椒收入就够了!这一下子在只有25户人家的村子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原本对栽椒致富持有怀疑态度的村民,再也坐不住了,开始有计划地退耕栽椒了。

在此后的5年时间里,全村380亩耕地除有20亩核桃外,360亩梯田陆续栽植花椒3万多株,成活保存2.8万株。1999年这些花椒陆续进入了盛果初期,2000年全村采收花椒2.5万公斤,每公斤干椒18元,总收入45万余元,全村103口人,人均3500元。2001年每公斤花椒售价飙升至42元,全村花椒总收入达到110多万元,人均收入接近10500元。到了2018年,全村采收花椒3.25万公斤,每公斤干椒76元,全村总收入247万元, 103口人,人均23980元。

从2000年到2018年的19年间,花椒给巨家沟的25户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村里拆旧房、建新房、购买农用三轮车等暂且不说,而在芝阳镇惠民小区购买价值在15万元以上商品房的就有3户,在韩城市新城区购买价值在    40万元以上商品房的就有11户,价值10万元以上的小轿车就达15辆。

1994年6月,68岁的老党员黄金刚离开了人世,他虽然没有看到村民生活条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因为他的心愿得以实现了,那就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群众带上了栽椒致富的路!

秋季连阴雨天

带叶栽植花椒的探路人

1985年7月,在筹备韩城市花椒商品生产经验交流会期间,为给即将实施的 “百里双千万株花椒基地”建设,提供抗旱造林的技术支持,当时的韩城市农业经济委员会决定,派出调查小组,对盘龙、西庄、板桥三个乡镇林业员,提供的少数群众在秋季连阴雨天,冒雨栽植花椒不用浇水而且成活率高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以便为抗旱栽植花椒,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调查小组从七月十七日开始,在十二天的时间里,深入到干旱少雨的盘龙、西庄、薛峰、板桥、五峰等五乡八村三十多个重点户的田间地头,重点对确认的15户,从连阴雨天带叶栽植花椒的时间、方法、成活率、生长量、挂果时间等,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让调查组的技术人员喜出望外,产生了一种急切地想要推广到全市的冲动。

    梁选荣,家住盘龙乡坪头村,是第一个实践连阴雨天带叶栽植花椒的人。山区的春季和树木落叶后的秋末冬初,干旱少雨、栽植的花椒成活差,一直是困扰林农和林业技术人员的一大难题。1976年9月的一天,他冒雨在自家自留地的地埂上,栽植了新挖来的25株带着叶的花椒苗,也没有浇水,待到第二年春季树木发芽的时候,居然成活了22株,成活率为88%,而且是和老树同一时间发的芽,没有缓苗期。按照常规管理了三年,最大的一株从1979年开始挂果,1984年采收干椒2.5公斤,且树体生长旺盛。而同年落叶后栽植的椒树,1980年才开始挂果,1984年单株采收的干椒不足2公斤。

     梁文华,板桥乡柏林村人。1978年8月的一个连阴雨天,带叶栽植花椒苗80株,调查时成活保存株数80株,成活率100%,调查时已进入盛果期,当时目击测产单株可采收干椒2.5公斤多。

     吴续学,薛峰乡共裕村人。1983年8月,也是连阴雨天,带叶栽植花椒苗40株,调查时成活保存株数33株,成活率82.5%,树势比其他户落叶后栽的花椒树明显旺盛。

     李玉斋,西庄镇杨村寨人。1984年的9月上旬,冒雨在自家责任田的硷畔上,带叶补植了20株全部成活。他颇有心得地对调查人员说:“连阴雨天栽花椒不费难,地湿土潮,栽一株活一株,连叶都不换,谁都能干”。

在被调查的15户中,雨天带叶栽植的花椒树235株,成活了216株,成活率为91%。这是常规栽植时间和技术条件下,难以达到的造林效果,这是韩城农民利用大自然,栽椒造林的一项创举,有效地解决了干旱气候条件下,栽椒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林业技术人员将其定名为“雨季带叶栽植花椒”。

当时的市农业经济委员会将这个结果和调查组总结的技术要点,以及鼓励家庭育苗,秋季雨天就近移栽的建议,在1985年8月25日召开的花椒商品生产经验交流会上,印发给与会的全体参会人员后,当年秋季在全市掀起了雨天带叶栽植花椒的热潮,雨天里在公路上、乡间小道上,可以看到穿着雨披、骑着自行车、带着花椒苗的行人,都在为栽植花椒而奔忙。同样也是在这一年的秋播时节,出现了家户育苗的热潮,不少人在为第二年的秋雨天栽椒做准备,慢慢地雨季带叶栽植花椒,成为韩城人栽植花椒的一项主要技术。区区小技术,解决了花椒成活的大问题,为韩城花椒基地建设做出了大贡献!

承包荒山 兴办家庭林场第一人

孙永祥,男,1924年生,西庄镇北强村人。承包村上的山地以前,和所有的农民一样,全家11口人7个劳动力,仍然过着缺粮少钱的紧日子,衣食无忧的生活是一家人梦寐以求的向往。

1982年村上决定将总面积1636亩的一架山(包括81亩可耕地和35亩有林地)的使用权,以每年向村里上交1500元钱,和500公斤粮的标的,向本村村民发包,承包期限为二十年。时年58岁,不甘于家里7个劳力守着十几亩地过穷日子的他,不顾村里一些人的种种议论,毅然决然地把这架山承包了下来,而后就和老伴带领儿女举家上山,在原来林场的三孔土窑洞里安营扎寨,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站在山顶环视着脚下的耕地、林地,和荒山荒坡,望着耕地硷畔上留下的缺苗断条的花椒树,遵循因地制宜的自然规律,和每年需要履行的向村上交粮交钱的义务,还有这80多亩地和以后栽植的花椒树,肥料的问题咋么解决?他在深深的思考中,谋划着整架山长远发展的业态结构,“以林为主、综合发展”成为他治山致富的指导思想,做出了耕地种粮食、硷畔栽花椒、陡坡栽刺槐、肥地育树苗、荒地种苜蓿、发展猪牛羊的总体布局。

综合发展的经营方案确定后,生产上的事情头绪多,前期投资多,于是他和老伴樊青玉一商量,做出了两项决定:一是明确责任分工,老俩口抓全盘并主管林业、两个儿子抓农业生产、一个抓副业生产,二儿媳和孙女主管畜牧业、大儿媳负责后勤工作,平时各操各的心,农忙时突击联合。二是收支建账,统一核算,孙女担任会计,老伴兼任出纳,财务公开。这种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避免了矛盾纠纷,从而保证了这个家庭林场高效而有序的运转!

秋播结束后的第一项生产任务,就是梯田硷畔栽花椒,全家人苦干一个多月,栽植花椒2.2万多株,实现了条条硷畔花椒化;次年春季买牛买羊买骡马,养猪养鸡养蜜蜂,开荒整地种苜蓿,一个以畜养林、以短养长的经营模式在家庭林场内部逐渐形成。到1985年,有2000多株花椒树开始挂果,加上原有的老椒树,共采收干椒600公斤,加上其他总收入6000多元;年产粮食3.2万斤,秦川牛存栏17头,骡马5匹,同羊25只,生猪存栏42头,一派六畜兴旺、林茂粮丰的喜人景象。

1985年以后再栽植花椒2万株,到1990年花椒累计保存株数达到3.8万株(折543亩), 年采收干花椒4000多公斤,每公斤花椒平均15元,收入6万余元;果树400株,刺槐160多亩,种苜蓿100亩,还育花椒苗5亩,洋槐、杏、桃5亩,累计造林713亩,把昔日一座荒山秃岭变成了一座花果山,建成了名符其实的家庭林场,他的事迹激励当时的许多群众,走上了承包荒山栽椒兴林的致富路!

椒树圪嶗村的花椒栽植大户

韩城栽植花椒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见于明万历35年(公元1607年)的《韩城县志》,距今已有400多年。但要细究这花椒的起源,有本地野生说,还有外地引进说。而在西庄镇陈家圪嶗的椒树圪嶗自然村,也流传着一个关于花椒的古老传说。

很早以前该村有一位商人,在陕南经营生意,一年的秋天,回家途经大秦岭,在山坡上发现一种小树,果实红润,气味芳香,尝之麻辣,但不知其名。遇一采药老者请教,答曰:花椒,亦药亦食。商人遂择其幼树挖回栽植,挂果后村中有人采其叶、果,入饭、入菜调味,食之香麻适口,村民便索其种,种于自家地畔,多年后该村周围山坡渐成一景,其中有一树年龄越百年,由于村庄地貌形似圪崂,又多花椒树,故称其为椒树圪崂。花椒的调味功效,随着亲戚朋友的口口相传,索种繁殖的人越来越多,花椒渐渐地走出椒树圪崂,走向韩城的千家万户……

花椒起源的传说仍在继续,而当今“圪崂村、椒树村,村前村后椒成林”的景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无疑是大红袍花椒的优生区。在这个只有14户57口人的自然村,多年来户均生产干椒达2500多公斤,每公斤花椒按50元、60元、70元、80元,逐年上涨的价格计算,每户每年的收入从10万元上升到20万元,他们不再是“太阳嗮着我的胳膊、照着我的窑洞、还有我的牛跟着我”的黄土高坡上灰头土脸的老农,而是在城里或镇区都购有商品房、拥有小汽車、及多种农用机械的新型农民。

在这个有着务椒传统的椒树圪崂村里,有一位名叫张喜民的椒农,生于1968年,家里有妻子和两个上大学的女儿共四口人。多年来,靠精心做务花椒,家里不仅盖起了200平米的砖混结构平板房,还在新城区购买了一套120平米的商品房。每年秋末冬初收获、销售完花椒,一家人就到新城区有暖气的商品房里生活过冬,第二年春耕生产开始后,又回到距离城区22公里的椒树圪崂,投入到花椒田间管理的农事活动中。为了方便村里城里来回方便,他全款购买了一辆价值近10万元的小轿车,这农民的日子比城里人过得还牛气。在椒树圪崂这只有14户人家的自然村,就栽植花椒的多少而论,张喜民那是首屈一指的大户。

一是栽植规模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里分得了19亩责任田,分布在沟沟洼洼,地畔上有80多株花椒树,每年能收100多公斤干椒,虽然供销社当时的收购价,每公斤只有4元钱,但这还能卖个500多元,这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毕竟是一项主要收入。所以,他把这80多株花椒,当做是家里的摇钱树精心管理,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地埂花椒地里粮”的耕种模式。

19亩地就有13片,最大的一片面积不到2亩,最小的一片面积不足1亩,有的在梁上、有的在沟底,从家到地的山路又窄又陡,那时也没有小型的农业机械,一到小麦收获季节,那叫一个苦一个累呀!麦子得人工一镰一镰的割、运输得一担一担地挑,到了场间又得牛拉辘礎慢慢碾,忙上个一月、四十天,雨水好了,一亩地能打个200来斤,打上个5000斤左右的粮食,上过公、购粮,交过乡村两级的三项提留和五项统筹,基本上就是耕一余一;要是遇上干旱少雨的年份,产量减半,交过公粮和“三提五统”后,能满足当年的口粮。微薄的经济收入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人产生了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的强烈愿望,这也可能是韩城顺应民意,因地制宜建成百里花椒基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1985年后,他响应政府发展花椒商品生产的号召,将水漫的淤坝地留作口粮田,把其余的坡耕地都栽上了花椒,也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又响应政府“荒山造林,谁造谁有”的号召,开荒整地20多亩,连同原来留作种粮的淤坝地,也都全部栽上了花椒。到了1998年他家花椒栽植面积达到40亩,成为椒树圪崂村花椒栽植面积最大的户。

二是管理投入大

花椒属于灌木树种,由于栽植密度大,一般的寿命在35年左右,从初果期开始,随着树龄的增长,花椒的产量在逐年提高,要想连续获得高产稳产,就得在施肥、田间管理和采收三个环节上舍得投资。近六、七年来,张喜民家40亩花椒,每年的投资达11万元之多,几乎占到花椒销售收入的一半。

施肥是花椒生产最基本的投资之一。张喜民的40亩花椒树,平均密度每亩为80株,总株数在 3000株左右,盛果期每株施用1公斤多,3000株就得2吨多,为了保持花椒林能稳产高产,他选择了价格稍贵的有机肥,购买肥料的开支在1万元以上。要把这些肥料人工穴施到花椒树下,得两个人配合作业,一天最多能干两亩地40亩花椒施一次肥就得40个工日,一个工日100元,若是雇人工资就得4000多元。夫妻二人早出晚归地一干就是30多天,硬是省下了这笔开支。

田间管理的开支也不小。中耕除草一年最少得三次,为了节省费用和降低劳动强度,2005年花费6000多元买了一台小型手扶旋耕机,使用了10年,每年的燃料费和修理费两项得开支1500多元;2015年又投资4000元,购置了1台微耕机,费用有所下降,但燃料费和保养下来也得1200多元。病虫害防治也是一项主要开支,一年两次防治虫害和越冬喷洒石硫合剂,支出也得3000元,几项算下来也有5000多元的支出。修剪是花椒树保持通风透光、培育高产树形的重要措施,好在他家花椒挂果初期,他就参加了市花椒研究所,在乡上举办的花椒管理技术培训班,又把市上的技术人员,请到自己的花椒树林里现场指导,现教现学,掌握了花椒修剪技术,每年他就利用冬闲时间,一个人对40亩花椒树逐一进行整形修剪,这一干就是就得2个月,如果聘请社会上的技术人员来修剪,一年也得6000多元的劳务费,十多年仅修剪一项,就可节省将近10万元的人工费。

花椒采摘的人工费是最大的一项支出。和所有的椒农一样,每到花椒采摘的季节,都面临着寻人难的问题。他要在一个多月完成40亩花椒的采摘,最少需要15个熟练的采椒工。最初他找的是洛南人,后来又找了来自丹凤县的人,近几年找的是山阳县的人,基本是都是连续干上5--6年,经济状况好转后人就不来了。多年来,韩城人在和摘椒工的相处中,已经形成了几条不成文的约定:要想有固定的摘椒工,一般得在当年花椒采摘结束返乡前预约;来回交通费由主家支付;食宿由主家大包大揽;从车站到家由主家车接车送;而工价得在第二年花椒采摘开始前电话里商定,采摘鲜椒的报酬是按公斤计价的,从2015年的4元逐年上涨, 2016年4.5—5元,到了2017年5.3--6元,2018年6—7元。近6年来他家40亩地,平均年产花椒3000多公斤,按照2公斤鲜椒晒出1斤干椒的比例换算,一年的鲜椒产量就是1.4万公斤,按采摘1公斤鲜椒6元的人工费计算,仅人工费就得8万多元,摘椒人的来回车费一人300元,15个人就是4500多元,再加上伙食费等,仅采摘花椒的费用就接近9万元。

三是采收季节忙

从每年的8月中旬开始,韩城农村便进入了比过去“三夏”,还要繁忙的花椒收获季节。花椒面积较大的张喜民夫妻,显得格外忙碌。

采摘之前忙准备。为了解决摘椒工人的住宿和和花椒的晾晒、存放问题,2000和2002两年,他投资15万元在自家的宅基地上,新盖了200多平米的平板房,下面作客房和库房之用,屋面上做为晾晒花椒的场地。采摘前夫妻二人先得把客房收拾的窗明几净,让客人住着舒服;再得把厨房收拾的干净整洁,让客人吃着放心;还得把库房收拾的井井有条,让收回的鲜椒和晒好的干椒分处存放;米、面、菜、油等购置齐全,只等摘椒工的到来。

采摘期间忙收晒。花椒采摘开始后,第一天的下午6点多,他就得开上车去地里拉摘椒工采摘的鲜花椒,回来后,夫妻二人又忙着,逐人称重记账,10多个人一天能采摘350多公斤鲜椒。从第二天清晨5点多钟,夫妻二人又得将这350多公斤鲜花椒,在水泥屋面上晾晒开来,好在花椒的果壳薄、含水量低,“天晴太阳红,一天就晒成”,下午4点多开始收椒,夫妻二人用简易筛椒机,将花椒壳和花椒籽分离出来后分仓收储,这时已近6点钟,他又得开上车把采摘的花椒拉回来,逐人称重记账,每天都得出几身汗,就这样循环往复的劳动,一干就是40多天,花椒采收结束后整个人都瘦了一圈,体重下降了十多斤,用他的话来说,一年花椒能收入个十几万元,可以说就是拿身上的肉换来的。

采摘之后忙销售。对于韩城花椒产区的农民来说,每年有两项大额的刚性开支:一是有孩子就读高中和大学的家庭,九月一日开学前必须准备到位的学杂费,二是摘椒工的工钱,而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花椒。在2001年之前,张喜民除了这两项开支外,还有盖房的开资,和其他的椒农一样,不得不在收获晾晒的过程中,先卖掉一部分斤花椒,来解决孩子的学杂费和摘椒工的工资问题!近几年,两个孩子都已就业,家庭的购房、买车等大宗资产都已购置,手里的余钱基本能支付摘椒工资,再不要急着提前低价卖椒筹集资金了。花椒采收结束后,他就忙一件事,那就是打打电话、上上微信,发发消息,了解了解行情,等着商家上门看货商谈价格。从2016年往后的这三年,每公斤花椒的出售价在60元--70元之间,年花椒销售收入在21万元左右,减去每年的投资,纯收入大约在10万元左右。

张喜民只是韩城务椒人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花椒生产活动就是韩城务椒人的一个缩影,我们从张喜民的身上,看到了韩城务椒人从经营花椒中获得的丰厚回报,和生活步入小康后的幸福,同时也看到了他们为创造幸福生活,而付出的心血和劳动!

从发现两棵无刺花椒的庄稼汉

到引领村民发展精品花椒的领头人

在韩城发现无刺大红袍花椒的人不少,但通过自采、自育、自繁,辐射带动村民将无刺大红袍花椒发展到400多亩,经过精包装,再贴上《孟香娇》商标直销的,当数芝阳镇孟益沟的周维林。

周维林,男,1971年生,中共党员,迪庄村委会副主任、孟益沟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因了两棵无刺花椒的发现,成就了他带领全村51户村民,成立了孟益沟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有机花椒、生态驴肉、生态魔芋的绿色事业。同时注册了“孟香娇”的商标,向国家条码中心申请了商品条形码,同时加入了陕西智华创谷国际有限公司的产品安全追溯系统,获得了农产品追根溯源二维码。他把合作社生产的有机大红袍花椒,分类分级,贴标印码,做成了商品,通过网销现销两种渠道,将净重400g的精品礼盒花椒,卖到了188元;净重200g的精品单盒花椒,卖到了98元;净重400g的袋装花椒,一级卖到了98元,二级卖到了88元;净重20g*10袋小包装的足浴花椒,卖到了59元。他和他的合作社走出了一条生产源头绿色环保、精细分级、分类包装、标码直销的商品经济的新路子。

从无刺大红袍花椒的优势获得的启示

花椒周身有刺,主杆刺稀而钝,侧枝之双刺位于叶柄和果穗柄基部两侧,具有保护叶芽和花芽的作用。但果穗柄基部两侧的刺突,却给人工采摘花椒果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大红袍花椒在长期的生存和繁衍的过程中,由于气候、土壤、人工干预等原因,导致基因发生变异,从而出现一个新的变种。其中花椒果穗柄基部双刺,因发生变异而退化的植株,被细心的周维林在自家1993年栽植的10亩花椒林中发现了。

那是2000年初秋的一个晌午,周维林和他雇请的摘椒工,在自家刚进入盛果期的10亩花椒林里采摘花椒,不经意间发现在采摘一树花椒时,不仅果穗大而繁,而且大拇指、食指、中指接触到花椒果穗基部,没有被扎的感觉,低头一看也没有发现有什么异样,出于好奇,就把已摘过的树枝折下来,放到这棵树的果穗柄基部的位置一比对,发现正采摘的这棵花椒树,果穗柄基部的枝条上居然无刺突出,采摘起来没有怕刺尖扎手的顾虑,采摘速度要快的多。这个发现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他就在自家的花椒林里寻找起来,在把近800棵树找遍时又发现了一棵,这使他兴奋不已,他掩饰住内心的激动,想试试看在相同的时间里,自己把这两树花椒摘完能有多少,椒客在有刺的树上能摘多少。他在摘完了两棵树上的花椒后,将椒客们叫到一起,把各自摘得的花椒分别一称便立见高下,一晌午他在两棵树上摘得花椒是48斤,而椒客们才摘了20多斤,劳动效率居然差了一倍!由此也引发了椒客们的不满情绪,说你主家挑好摘的摘了,把难摘的留给了我们,害怕我们挣钱多!而他在寻思着如果把自家的地、全村的地,都栽上这种花椒,那光采摘这一项将节约一半的人工费,当即决定把这两棵树上摘的花椒单独晾晒,花椒籽留作种子繁育苗木、扩大种植面积!

然而,第二天单独晾晒的过程和结果,又有了惊人的发现:在下午1点左右的时候,普通花椒树上采摘回来的花椒果粒,椒籽已经破壳而出,果壳都快干了;而单独晾晒的花椒果实,果壳刚晒开口,露出一点黑色的椒籽。下午5点他去收椒,椒籽和果壳完全分离,花椒果壳已经晾干,到家用秤一称,24公斤鲜椒晒出了6.75公斤干椒,平均每1.8公斤鲜椒出0.5公斤干椒,比普通花椒2公斤鲜椒出0.5公斤干椒的比率还要高;特别是外观更具有卖点:粒大肉丰,色泽红亮、壳里白净,就连上门收花椒的客商都赞不绝口,说是收椒这些年很少见到这么好的花椒,愿意出比普通花椒每斤多一块钱的价格来收购,生意成不成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周维林从这位多年从事收椒生意的客户给出的价格和评价上,悟到了这个变异花椒品种潜在的经济价值,使他萌生了育苗繁殖,逐步将村里花椒更新换代的念头。

八年自育自繁 精心抚育见成效

2000年秋播过后,他选出一分多地,施足底肥,精耕细作,把选好的10多斤花椒籽,经过简单的处理之后,下种育苗。由于经验不足,次年五月稀稀拉拉只出了30多苗,虽然苗子少,但承载着他改造花椒低产品种的希望。他把自育的这30株花椒苗,栽在半亩多的新茬地里,由于春季干旱等原因,只成活了15株,但他仍把这片只有15株花椒树的幼林,看作是他人生梦想起根发苗的希望之林,像经营试验田一样精心管理,每年观察生长和变化情况:一到五年的幼树期,主干上仍然有刺,但没有变异前那么尖、那么多;到2006年开始挂果,2008年进入盛果期,这15棵花椒树的侧枝上,果穗柄的基部和原来的母树一样,依然没有发现刺突,表现出了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所得的后代,变异后性状相对稳定的优良特征,具备了种子有性繁殖及推广的品质和价值。

2008年,随着这15棵花椒树进入盛果期,无刺花椒的采种母树也由2000年刚发现的两棵,增加到了17棵,花椒和花椒籽的年产量分别达到70斤和68斤。精选出来的种子除了给自己留一点继续育苗外,其余的全部赠送给本村和周边村的村民,鼓励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挥各自的特长,育出更多的无刺花椒幼苗来,当年各户合计育苗5亩,2010年只产出花椒苗 2800多株,入冬前都被村民栽在了自家的地里。到了2011年村民繁育的苗子,自用有余,而且外村、外乡甚至外县的人听说后,都来买这无刺大红袍花椒”。慢慢地孟益沟有“无刺大红袍花椒"苗的消息就传开了,一些没有买到苗子的人,找到周维林要交钱预定第二年的苗子。从这一年开始,无刺大红袍花椒在孟益沟的家庭育苗面积逐年扩大,到2015年发展到20亩。

由于“无刺大红袍花椒”的优良性状和品质为村民所认识,周维林于2008年在5亩老苹果园,套栽了220株无刺大红袍花椒,2009年检查成活后,清除了苹果树。经过六年的抚育管理,年产花椒750公斤,树均干椒接近3.5公斤,价格也比普通椒每公斤高出4元。此后分两次也对30亩中的13亩老椒园,采取机械清除深挖翻土的方法,进行了更新换代,从几年观察情况来看,植株健壮生长良好。2015年家庭年花椒产量1500公斤,到2018年达到2000公斤,年收入15万元左右。

在他的带动下,51户村民对400多亩老椒园,进行了品种更新,无刺大红袍花椒占到全村1200亩35%,目前进入盛果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周维林只不过是一名很普通的村干部,但他以心系群众、以身示范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成为村民拥戴花椒产业发展的领头人。

成立花椒专业合作社 走产销一体化的路子

孟益沟位于韩城西南方向30多公里的山区,坐落在秋季满山红叶的香山怀抱,西北靠黄龙山大林区,东南面远离工业区,是发展无公害原生态农业的好地方。周维林在心中琢磨着,绿色食品、有机农业是国际社会的主旋律,利用村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一定能生产出生态有机花椒,再通过手工挑选、精致包装,直接销售,将会获得比生产普通花椒更好的经济效益。

他想到了以专业合作的组织形式,把50多户村民组织起来,实行三统一管理(农资统一采购、大田生产统一防控、产品统一销售),只要控制住农药残留,生产出的花椒一定是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食品。2015年6月,由周维林发起,51户村民积极响应,成立了韩城市孟一沟花椒专业合作社。但由于缺乏管理知识和经验,一直处于有组织无活动的状态。

2017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会在韩城召开,会后韩城市农经站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到榆林赵家峁参观学习,周维林踊跃报名,他和村里的第一书记,随市农经站领导前往榆林,在回来的路上,他提出了希望能让他们村,承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的请求。

2017年9月,在市农经站的指导下,孟益沟村开始了,以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孟益沟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孟一沟花椒专业合作社纳入旗下,集体出资70万元,村民出资30万元,重新注入资金,使合作社开始正式运营。

合作社成立两年来,以建设千亩生态有机花椒种植示范基地为基础,以生产高品质韩城大红袍花椒产品为任务,以原产地直接销售塑造大品牌为目标,走出了线上线下产销一体化的花椒经营新路子,为今后韩城花椒产业发展的组织形式和生产销售模式树立了样板!

在这两年中,周维林和合作社的成员们,遵循合作社《章程》确定的宗旨,按照打造有机精品花椒、产销一体化的路子,从五个方面完善商品花椒的相关法律手续:

合作社注册了“孟香娇”商标,从2017年8月20日起有了名号。“孟香娇”的含义为:坐落在香山红叶怀抱中的孟溢沟,生产出的无公害、生态有机无刺大红袍花椒,是花椒中的佼佼者!

合作社从2017年开始,使用产品安全追溯码。陕西智华创谷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安全追溯系统,记录了该该合作社的产品,从田间地头的环境数据、施肥环保记录、加工储运、上架销售环节,以及服务产品流通的相关信息,核发了二维码。消费者在选购印有“孟香娇”商标图案的产品时,用手机一扫上面的二维码,产品的相关信息便了然于胸,消费者便可根据这些信息,作出是否购买该产品的决定。一旦有质量问题,消费者投诉后,相关机关就会追溯查处。

合作社的10种产品,从2018年元月取得了国家条码中心备案的条形码,并于当年在“孟香娇”商标的精包装袋上开始使用。条形码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在超市购物结账时光电扫描一扫,产品的名称、产地、规格、价格等一应俱全,既方便结账又可以防伪和保护版权,同时对产品生产单位更是一种约束,如果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执法机关将会按照条形码显示的地址,追寻到生产单位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可以说孟溢沟花椒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花椒和其他农产品使用条形码,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

合作社的1200多亩花椒,从2018年进入了农资统一采购、花椒植保统一防控、产品统一销售的 “三统一”管理。尤其是在控制农药残留方面,2018年10月,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中心合作,在花椒种植上采用生物防控技术,从源头上控制了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到年末,以每公斤280多元的价格,统一销售生态有机精品花椒0.5万公斤,是普通花椒售价的3倍。

合作社于2016年,和北京五岳华夏管理技术中心,签订了对千亩“孟香娇”无刺大红袍花椒生产基地,进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合同。11月份北京五岳华夏管理技术中心的技术专家来到孟益沟,按照《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对花椒基地的空气、土壤、水质、管理技术,以及加工、包装等,进行了全面检查,2019年4月进行了复检, 6月又进行了第三次检查,经过近三年的考察评判,该中心于2019年6月28日,委托江苏安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对产品做了农残、重金属检测,检测报告显示465项农残均未检出,并获得有机产品转换认证证书(证书编号:129OP1900106)。这标志着该合作社生产的花椒,获得了国家承认的检测机构的认可,是符合相关标准的有机产品,这为合作社生产的花椒贴上了绿色的标签!

2018年,是合作社决算的第一年,实行“三统一”后,产品无农残,精挑细选,“孟香娇”牌大红袍花椒精装袋,以每公斤280多元的价格,销出0.5万公斤。决算后,入股资金每股分红462元,全体社员161人,人均分红196.8元;另外贫困户每户拿到1200元的保底分红,实现了合作社建立以来的开门红!

孟溢沟花椒专业合作社,将生产的有机大红袍花椒,装入印有“孟香娇”商标、产品安全追溯码、商品条形码和产品有机认证标识的精美包装袋,以高出普通花椒几倍身价,摆进大型超市,销往全国、销向世界的时候,它向外界释放出一个强大的信号,那就是在韩城,以周维林为代表的椒农,第一次结束了大红袍花椒装麻袋、论斤卖、低收入的历史,开辟了韩城花椒销售史上,农民将大红袍花椒作为商品,实施精包装、论克卖、高效益的先河,他们的创业精神和经营模式,成为引领韩城农民走上花椒商品化、产销一体化之路的一面旗帜!

第四章 推动篇(未完待续)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花椒资讯
  • hcxx
    加关注6
  • 让中国花椒走向世界
推荐图文
推荐花椒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中国花椒网银行帐号  |  下载花椒网app  |  花椒网服务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002414号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53号
花椒业务指导:韩城市花椒协会--本站花椒相关资讯为公益性质,免费供网友查阅,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