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韩城花椒香
--来自花椒之乡十四万六千多农民的脱贫报告(之三)
第四章 推动篇
韩城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全国名特优经济林——花椒之乡”,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支持之以恒、尽职尽责的干部队伍,在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推动了市委市政府发展花椒的决策和规划的实施。
为“全国绿化奖章”增绿添彩的副市长
李海鹏,男,生于1938年。1984年韩城撤县设市后,担任市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他的家乡就在韩城市森林茂密、有着悠久花椒栽培历史的盘龙乡,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人们栽椒务椒的农耕传统,从小就在他的心底烙上了对植树、对花椒情有独钟的绿色情结。由于他在组织造林绿化中的显著成绩,1989年3月获得全国绿花委员会颁发的“全国绿化奖章”,此后在任期间,有力地推动了韩城“百里千万株花椒林带”,不断地跃上新台阶,为“全国绿化奖章”增绿添彩!
给社员划分自留山的公社书记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组织派他到地广人稀、远离县城的枣庄公社去工作,从公社副主任、主任到党委书记,一干就是十三年。他踏遍了全公社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走遍了全公社的村村、队队和半数以上的农户,对农村的现状和出路、对农民的所想和所盼、对农村经济的结构和收益,有着深邃的思考,对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有过积极的实践和尝试,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他深知在“以粮为纲”的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山区农民想要过上富裕的生活,必须在耕地以外寻出路。但路在何方?枣庄公社境内的荒山荒坡、盘龙家乡地埂的花椒树,给了他大彻大悟的启示:出路在荒山,希望在造林,致富在花椒。1979年,在他的力主下,公社党委做出了给社员划分自留山的决定,并于秋季造林前全部划分到户,农民获得了自主权,栽椒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秋冬季一举完成了县上下达的造林任务。后来随着政策的越来越活, 乡政府又无偿为群众无偿提供优质花椒树苗,加之花椒价格从每斤4元升到10元、14元,四十里黄土梁两侧的梁梁峁峁、沟沟岔岔载满了花椒,实现了 “沟底扎粮屯,山腰植椒林,头顶摇钱树,脚踏聚宝盆”的规划目标。
支持群众在瘠薄耕地栽花椒
李海鹏深知,自己从公社书记到县委农工部长,再到分管农业的副市长,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就要求自己以更广的角度、更高的高度,去审视和熟悉自己的工作对象,提出本职工作的思路,为班子决策提出基本成熟的意见。上任之初,国家启动的“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正在实施之中,如何动员和组织群众完成防护林建设任务,是摆在他面前无法回避的课题。针对韩城“七山一水二分田”地理特点,他带领林业部门的干部下乡村、进山区实地调研,听取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和想法,逐步形成了“大力开发七分山,科学利用一分水,集约经营二分田”的大农业指导思想,和“粮棉菜油主攻单产,林椒果牛为突破点”的各业发展思路。调研中发现随着花椒价格呈逐年上涨趋势,山区不少的农民,因山地种粮成本高、产量低、劳动强度大而退耕栽椒,突破了传统的“地埂栽椒埂里粮”的栽植模式,在瘠薄耕地里栽上了花椒,这正和他发展花椒的思想相吻合。有的乡村干部怕影响公、购粮任务的完成,而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就耐心地给这些干部做工作,要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旗帜鲜明地支持山区群众退耕栽椒的举动。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发展花椒的第二次机遇已经来到,只要放活农民的土地经营自主权,浅山台塬区群众退耕栽椒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百里千万株花椒林带,就会发展成规模更大的花椒基地。
推动花椒栽植株数增加两千万株
第一次推动花椒栽植数量增加一千万株。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85年夏初,他提议市委、市政府召开一次花椒商品生产经验交流会,建议制定一个《韩城市大力发展花椒三年规划》将“百里千万株花椒林带”,修订为“百里双千万株花椒基地”,并提出了“咬紧牙关干三年,栽植花椒九百万(株),科学务椒攻单产,本世纪末总产达到一千万(斤)”的奋斗目标。1985年8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花椒商品生产经验交流会,在“百里千万株花椒林带”建设中,栽植花椒树数多、成活保存率高的盘龙乡、西庄镇,和几个村以及承包集体林场的栽椒大户,介绍了经验,市委书记王志伟、市长刘遵义分别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推动了花椒栽植由地埂向坡耕地全面发展,在全市掀起了兴椒致富的热潮,当年秋冬季栽植花椒超过5万株的村有18个,超过3000株的户有27户,创造了有史以来一个植树季节栽椒数量最多的记录。
第二次推动花椒栽植数量再增一千万株。1990年,国家林业部在全国部署了灭荒造林工程,他意识到扩大花椒栽植规模的第三次机遇已经来临,只要方法对头,引导群众在适宜花椒生长的荒山荒地上,再栽植一千万株花椒是完全可能的,这样全市的花椒树栽植规模,就会达到三千万株,形成百里三千万株花椒基地。要推动群众把荒山荒地变成椒山林山,就得放权于民,使群众“包山有利,管山有权,治山有责”。1993年,他主持审定了《韩城市关于拍卖‘四荒地’使用权的规定》,特别强调了买受人限期治理的责任,对在规定期限内未灭荒栽植花椒的,由市上收回另行拍卖;对按期完成灭荒栽植花椒的,保存率在85%以上,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后发给《林权证》,让群众长期管理经营收益归己。这一《规定》以市政府文件下发后,在全市又掀起了新一轮栽植花椒的热潮,五年时间内“百里三千万株花椒基地”的目标得以实现。
力主建设专业花椒销售市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栽植的花椒树到了九十年代,陆续进入进入盛果期,年花椒总产达到 2000万斤,销售逐渐成为制约今后花椒发展的关键所在,农村供销社和土产公司两条渠道销售难以解决农民卖椒不方便的问题。同时,为了突破价格瓶颈,实现产销见面,政府必须为椒农和椒商搭建一个开放的交易平台。建在哪里?咋么建?这个问题他在不断地自问,但又无法自答。1992年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扩大新城规模,向东扩建招商区的议题,他抓住这个机遇,力陈己见,提议在制定招商区规划时,应当考虑安排一条花椒集散街,给花椒主产区的几个乡镇,各规划若干间临街门面房,作为椒农和椒商洽谈生意的窗口。政府常务会议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作为“百里三千万株花椒基地”的配套工程,由他负责组织实施。这次会议之后,他从成立临时机构、现地勘察选址、审定设计图纸、到最后验收,每一道程序都亲自把关。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韩城花椒集散街正式开业,从此韩城有了大红袍花椒走出韩城、走向全国的桥梁和窗口!
三十多年务林兴椒的刘局长
刘希乾,1947年生,韩城市龙亭人。1971年担任龙亭公社林业员直到从林业局领导岗位退休,在林业系统奋斗了三十多年。从1984年担任市农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分管林业,到2005年改任市林业局巡视员,二十年间策划、组织、实施了多项林业工程项目,足迹踏遍了韩城的山塬川滩,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韩城的绿化事业,漫山树木的绿叶上包涵着他辛勤的汗水,遍野花椒的红果内凝结着他的一腔热血,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了上级组织的肯定,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先进工作者”,1997年2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奖章 ”。
政府决策的好参谋
1979年,32岁的刘希乾,在县林业局业务科担任负责人,当时的县政府为了完成国家 “三北”(东北、华北、西北)二期防护林建设工程任务,要求县林业局编制《1979年—1985年的五年林业发展规划》,以部署全市的林业建设。林业局领导将这个任务落到了他这个业务科负责人的肩上。他带领业务科的干部下乡村、进山区实地调研,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韩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国土,每到一处听取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想法和意见,回到机关又查阅气象资料,在脑海内思考着防护林建设的布局方案。遵循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西部深山区山大沟深,海拔高、温差大,易发生冻害,只能选择油松、刺槐、核桃作为主栽树种;平原川道区以四旁绿化为主,营造农田林网,主栽杨树、泡桐等;中部浅山台塬区面临的问题比较多,一是林粮争地的矛盾怎么解决?二是选择什么树种群众容易接受?借鉴盘龙公社多年来群众创造的“埂栽花椒埂内粮”的间作模式,把花椒作为主栽树种,既解决了林粮争地的矛盾,又能大大地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经过半个多月的调研和思考,在起草规划的时候,提出了建设苹果、山楂、花椒、板栗、杂果五大基地,其中花椒基地的范围是:“南起龙亭北至禹门口的沿山十个公社,一百零三个大队,在现有椒树的基础上,补植、抚育,实行点(零星)、线(地边)、片(纯片)结合,栽植椒树两万亩,累计保存千万株,形成一条百里花椒林带。”这个提议得到了县委县革委会的认可,被写进了被《韩城县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五林业发展规划》,成为县委县革委会的决策。从1979年的秋季造林开始,大家习惯地称之为“百里千万株花椒林带”,就这样韩城人高喊着建设“百里千万株花椒林带”、 “百里双千万株花椒林基地”“百里三千万株花椒基地”的口号一路走来,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型林业之路,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富民之路!
抓点带面的有心人
1984年韩城撤县设市,将农、林、水、牧、机等行政局撤销,新设立了“农业经济委员会”,已为市长当了三年秘书的刘希乾,被组织上任命为“农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分管林业工作。走上领导岗位的他,成了组织实施“百里千万株花椒林带”规划的直接责任人,面对繁重的花椒栽植任务,在他的带领下,采取林事业单位包乡抓重点村、包村抓重点户,的工作方法,树立典型,组织现场观摩,交流经验,推动百里千万株花椒林带,由规划变成了现实。1986年为了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百里双千万株花椒林基地”的目标,他提出了花椒基地向川原地埂延伸、向瘠薄耕地延伸、向坡耕地延伸的建议,突破了“地埂花椒埂内粮”的限制,使花椒栽植的地类由“线”变成了“面”,也使“百里双千万株花椒林基地”的规划变得切实可行。为了促进芝阳乡发展花椒,他先后把芝阳原西部地埂栽椒、八里坡两侧地埂和荒地栽椒作为重点,住村蹲点组织指导,使芝阳乡成为全市花椒生产的先进乡;为了促进魏东乡的山区五个村广栽花椒,他动员该乡领导组织这五个村的干部,由他陪同到发展花椒较早的王峰、枣庄、盘龙三个乡参观学习,回来后采取党员和干部带头带动群众栽花椒的办法,春秋两季这里的宜林地和坡耕地都栽上了花椒。
科技兴椒的组织者
建设“百里双千万株花椒林基地”,不仅仅是栽植,更重要的环节是管护,“三分栽七分管”是对栽植和管护比重最形象的总结。山上缺水,春季干旱,栽植的花椒苗成活率低,他调查了一些群众在七、八、九三个月的连阴雨天带叶栽植花椒成活率高、发芽早、无缓苗期、生长快的做法和经验,形成了“雨季带叶栽植花椒”的技术要点,以市政府文件下发各乡镇,组织和动员群众开展雨季带叶栽植,解决了春秋两季干旱少雨,栽植花椒成活率低的问题,当年全市雨季带叶栽植花椒350万株。这一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使花椒的栽植季节,由春秋两季而变为春、雨、秋三季、极大地提高了新花椒的成活率。针对历史上的对形成花椒只摘不管、产量不高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他组织花椒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对已经进入初果期的花椒树,设置对照,从树形培育、施肥、修剪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经过三年的实验,探索出花椒高产的八项栽培管理技术,花椒单株产量比对照提高了30%,实现了花椒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的转变。1988年,盛果期的大花椒树,出现了一种蛀干性虫害,虫口下木屑成堆、虫口处流胶不止,树木生长受到影响,有的甚至死亡,如不及时防治,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花椒基地就会毁于一只无名小虫。他一边组织技术人员进行防治试验,一边成立课题组对这种蛀干性虫害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经过两年的科研攻关,终于掌握了这种的名为窄吉丁虫的生活习性,找到了系统而有效的防治方法,打赢了一场花椒基地的保卫战!随着花椒产量的逐年增加,花椒综合利用的问题,被政府提上议事日程。1988年他又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花椒、花椒叶芳香油及椒籽油成份进行分析研究的组织工作,经过陕西省粮有研究所分析研究,从花椒芳香油中分离出20中化合物);从花椒叶芳香油中分离出15种化合物;从一直被人们作为肥料的花椒籽中,分离出多种有机化合物。花椒全身都是宝的谜底被揭开:花椒叶富含香精,是高档食品,化妆品及制皂工业的原料;花椒籽油不仅可制高档食用油,并富含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被专家称为“脑黄金”的α—亚麻酸含量高达30%以上。这一研究成果,为后来相关企业开发和加工花椒系列产品,提供了指南。
敢立栽椒军令状的杜乡长
在韩城,凡在山区乡(镇)工作过的党委书记和乡(镇)长,都为推动群众栽椒致富贡献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在全市花椒商品生产经验交流大会上,敢向市委、市政府立栽椒军令状的,当数时任乔子玄乡乡长的杜振山。
杜振山,男,1954年生,金城办苏村人。在1985年前后担任乔子玄乡乡长,他在任的五年时间里,和乡党委、政府的一班人,带领乔子玄乡的干部群众,把
一个8000多农业人口、以种粮为主业、年农民人均收入仅有200 多元的贫穷乡,建成了一个椒果飘香的富裕乡。
他是一位敢向市委、市政府立军令状的乡长。1985年8月25日,市上召开了市、乡、村三级干部参加的全市花椒商品生产经验交流会,盘龙、西庄两个乡(镇)、曹家山村、巨家沟村、王峰村三个村委会栽椒致富的经验,在他心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市上领导的讲话深深地触动了他,同样是山区乡镇,同样是党员干部,兄弟乡镇能做到的,为什么自己没做到?一种愧对全乡八千多父老乡亲的负疚感油然而生,一股热血男儿不服负的血性在心中激荡,他决心带领政府一班人,在三年时间里动员和组织全乡干部群众,栽椒、栽果,追赶上先进乡镇,抓住户包荒山连片造林的机遇,把《韩城大力发展花椒生产三年规划》在乔子玄乡变成现实,使全乡老百姓发家致富。在大会表态环节,他被安排在第一位上台发言,他把心中所想变成了铮铮诺言:“一年硷畔花椒化.三年建成林业乡”,如果完不成这个目标,他和他带领的政府一班人集体辞职。而主持会议的刘遵义市长站了起来,掷地有声的一句话:完不成任务,轮不到你们辞职,市委市政府将免去你们的职务!一下子就断了他们在实施中畏难退缩的后路。
网络扶贫助农,空气能花椒烘干机2600元限时(4月25日截止)秒杀,仅有百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