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科技篇
和任何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会受外界环境影响、病虫危害一样,花椒也不例外,要想获得高产,就必须通过人工的科学技术进行干预,为其健壮生长和优质高产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但在几百年的花椒生产中,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栽培管理经验,一直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虽然有一些长期从事花椒生产的农民,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花椒产高的管理方法,但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栽培管理技术。而花椒基地的快速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否则,大面积的花椒纯林,一旦遇到传播性病虫害,就会给正在建设的花椒基地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韩城市的决策者们采纳了林业部门的意见,于1987年10月成立了花椒研究所,专职从事花椒生产的问题研究和科技攻关,探索花椒高产稳产的栽培管理技术,指导农民科学务椒。
三十年来,花椒研究所和林业系统的科技工作者,以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选题立项,组织技术攻关,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了《花椒低产林改造》、《花椒幼林丰产培育》、《花椒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二十多项研究课题,总结出一整套花椒栽培管理技术规范,深入乡村举办培训班,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椒农操作练习,培养了一批乡土科技人才,为花椒基地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十年来,社会上一些关注花椒生产的有识之士,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开展了相关的技术研究,像陈双亭研制的花椒精选机、孙胜文牵头研制的花椒采摘机等,解决了椒农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一些单位为发掘花椒的增值空间,而对花椒的综合利用进行的深度研发,像焦尚华主持完成的花椒精提取技术、杨有福委托第四军医大学药物研究所、进行的用于改善心脏功能的《椒目仁油a—亚麻酸提纯技术》、颜兰祥和陕西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完成的《花椒籽基质栽培食用菌实验》、某企业委托第四军医大学药物研究所进行的《椒葛软胶囊》研制与临床试验等等,这些成果有的已造福一方百姓,有的虽未转化为商品,但它却为花椒从传统的调味品,走向更为广阔的领域,打开了一扇扇窗口。
开启农民科学管理花椒先河的土专家
孙志彪,男,盘龙乡曹家山瓦沟村人,1930年生。1982年土地下放时,他家分到的责任田和自留地地畔上,原有大花椒树70多株,责任制后到1985年又新栽花椒500多株,其中又100多株已经挂果,年产干椒300多公斤,当年花椒收入2400多元;出圃花椒苗2万多株,收入1000余元;花椒籽收入200元;全年这三项总计收入3600多元,家中五口人,人均收入710元。当时乡上的领导和林业员,以及村民普遍称赞他家的花椒管的细、树势好,比一般村民的花椒产量起码要高出近两成,被当地百姓称为花椒管理的土专家,并推荐55岁的他,在1985年的全市花椒生产商品交流会上介绍经验。
盘龙乡位于韩城西部山区的中段,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小气候,毫无疑问地成为花椒生息繁衍的优生区,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就有硷畔栽植花椒的传统。从参加劳动起,孙志彪就从事着与花椒生产有关的育苗、栽植、管理、采收、晾晒等劳动,在多年的花椒生产过程中,边劳动边琢磨,总结出了一套提高产量的栽培管理办法,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分栽、七分管”,咋么个管呢?他的做法是:
栽植截杆要适时。入冬前栽植,次年开春后透芽之前,地面上留够三个芽苞就截杆,促进侧枝早发,为培养树形打基础。
松土除草加施肥。春季松土之后要施农家肥,小麦收割后,结合除草每亩要追施5公斤尿素,一增加花椒果粒重量。
及时喷药治虫害。对当年发生的蚜虫、花椒天牛、黄粉蝶等主要虫害,他都能对症下药,讲出防治的具体方法。
整形修剪定树形。他在实践中总结出自然开心形、三角形和丛状形三种树形,每种树形的枝条开张角度,都有详细的定形办法,三根侧枝的长度,都有具体的尺寸。
假如你能身临其境,倾听一次他讲述花椒管理的经验,你仿佛是在聆听一位林学专家的学术报告,尽管他的务椒经验,没有后来专业人士对花椒管理技术总结的系统和规范,但在当时已经非常的超前和难能可贵,因为在他之前,韩城还没有人总结出,像他这样系统性的花椒管理技术,可以说是他开启了韩城农民科学管理花椒的先河!
花椒生产步入科学管理的奠基人
师晨生,1936年生,韩城西庄镇井溢村人,林业工程师,花椒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
1987年上任之初,年过半百的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市政府和农经委的重托,面对花椒基地大发展的形势,他在急切地寻找着花椒研究所的研究方向。经过和渭南林科所的领导反复讨论,他意识到花椒研究所开张第一题,不在新栽植的幼树咋么管,也不在花椒咋么卖,而应当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现有低产花椒树的改造上,通过对中龄花椒树的综合施策,培育优势树形,提高单株产量,总结出盛果期花椒高产技术,用事实引导椒区农民,从幼树期起,按照高产措施科学管理。这个想法征得农委主管领导同意后,又和渭南林科所里的领导一起研究,最后以“花椒低产林改造”定题立项,在椒区的每个乡(镇)布设实验点,选取有积极性和一定科技意识的农户为实施人,从八个方面对原有花椒树进行技术改造:改不施肥为施肥、改施单一氮肥为三要素合理使用、改不修剪为修剪、改粗放修剪为精细修剪、改不留营养带为留足营养带、改不筑蓄水穴为筑蓄水穴保墒、改一处施肥为环状施肥、改不防治病虫为积极防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秋季花椒收获后,应用综合技术管理的花椒树,单株产量比对照增产了15%,而且树势比对照更旺盛,为来年高产打下了基础。随后,在他的主持下,把这些技术措施,按月分解,编成花椒低产林改造技术规范,按季节到各乡(镇)举办培训班,深入田间地头边示范边讲解,使椒农逐步掌握了花椒规范化管理技术,结束了几百年来只摘花椒、不管理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奠定了韩城花椒管理由粗放经营步入科学管理的基石!
1986年,正值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建设“百里双千万株花椒基地”的当口,西庄、盘龙、板桥三个栽椒历史悠久的乡(镇),盛果期花椒树普遍发生了一种蛀杆性害虫,平均死亡率20%左右,严重发生区花椒树的死亡率高达80%,西庄镇的南强村最为典型,全村5万株花椒树,就有4万株死亡,产量锐减,群众的收入锐降。他又和所里的同志一起向上报课题、跑立项,当年确定了“花椒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项目”,采取边研究、边防治的工作方法,在花椒蛀杆性害虫羽化、孵化的盛期,调集了十多台机动喷雾器,在当时的盘龙乡、西庄镇政府的组织下,对盘龙乡的道口梁、上庄、等四个村和西庄镇的井溢、南强等八个村,60个村民小组的11万株花椒树进行了施药防治,有效地控制了虫害的扩大。同时,印发了花椒吉丁虫和花椒越冬管理等技术资料。项目实施的三年里,先后在4个乡12个村多次举办“花椒栽培技术”培训会,这些村民基本掌握了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花椒修剪技术,成为了一代具有花椒管理基本知识的新型农民。
全国首届青年科技奖得主
冯敏杰,男,生于1956年,1981年1月毕业于陕西省农林学校,先分配到渭南地区林业局工作5年,1986年初调回本市后,一直在林业部门工作,为市林业站高级工程师,参加工作34年来,一直主要从事花椒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亲自主持和与有关同事合作,取得各类科研成果和论文30多项,其中,有四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花椒窄吉丁虫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1986-1988年,韩城花椒遭遇前所未有的无名害虫危害,造成大面积花椒死亡,使韩城花椒基地处于毁灭的极大威胁,广大椒农告急!韩城市政府告急!广大科技人员告急!在决定韩城花椒大树生死存亡的问题面前,冯敏杰自告奋勇承担了这一重大科题研究,着手起草花椒蛀杆性害虫生物学习性及防治试验研究计划书,获得领导同意后,从林业系统选调人员,成立课题组,确定标准地,开展全面、系统的观测、试验、记载,历经两年多的精心研究,生物学习性和生活史以及防治方法已经清楚,就是该虫的名字无法确定,和吉丁虫相近但又比其小,最后只好送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进行鉴定和定名,令专家惊奇的是,这是一个新的主要以花椒为危害对象的虫种,将其名字确定为花椒窄吉丁虫。同时在实践中总结的焚烧死树杀卵法、蛀孔塞药锤击法、涂药喷药化防法等,取得了明显收效。他把这些防治方法制成幻灯片,在椒区晚上巡回放映,白天又到田间为群众做防治示范。同时把近20万字的科研资料,编成通俗易懂的《花椒窄吉丁虫周年防治技术历》,印发一万余份,发放到群众手中,那一月该采取那项防治措施,椒农一看就一目了然。在乡村干部的动员组织下,经过一年多的综合防治,花椒窄吉丁虫的毁灭性危害得到有效控制,解除了群众发展花椒的后顾之忧,深受群众赞誉。在研究工作中,不惧日晒雨淋,抵抗天寒地冻,吃了百家饭,喝了千家水,跑了万里路,经三年艰苦研究,终于接开了花椒大面积死亡的真相,发现了造成花椒大量死亡的凶手,抓到了造成花椒死亡的无名害虫,经中科院动物所鉴定,这个无名害虫是一新发现害虫,定名花椒窄吉丁虫,紧接着研究出系列综合防治技术,一举解决了无名害虫的危害,有效地遏制了花椒大树大量死亡的势头。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这一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该科研成果获得了中国林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其论文“花椒窄吉丁生物学及综合治理初步研究”获得了中国林学会优秀论文奖,并获得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市多项奖励,并将该害虫防治技术推广到全国花椒产区,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
《花椒》专著的出版发行填补了国内空白。从1979年韩城县政府提出建立“百里千万株花椒林带”的宏伟规划,至1987年,历经10年时间,超规划一倍建成“百里双千万株花椒林带”,但花椒产量极低,株均花椒产量半斤左右,经济效益极低,其主要原因是花椒管理技术极为缺乏,基本上属靠天生长,自生自灭,不修剪、不施肥、不防虫、不除草、不抗旱,极大制约花椒产量的提高。对于此种状况,冯敏杰同志看在眼内,急在心头,跑遍了诸多书店,查阅了大量资料,没有找到花椒栽培管理方面的技术资料。面对现实,冯敏杰决心解决这一问题,他编制了详细的花椒管理技术研究方案,聘请渭南市林业局副局长、高级林业工程师朱健为技术顾问,根据不同地形、地貌,确定了多处观察实验点,从花椒生物学、生态学观察记载开始,并进行花椒修剪、施肥、防虫、除草、抗旱等方面科技实验,记载了20多万数据,进行千百次技术试验,至1992年历经8年时间,不仅弄清花椒生物学、生态学习性,总结出花椒修剪、施肥、防虫、除草、抗旱等方面的栽培管理技术,编撰完成30多万字的花椒栽培专著,并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填补了国内花椒栽培技术资料的空白,深受广大椒农的喜爱。该花椒栽培管理专著的出版发行,极大的促进花椒管理技术推广和普及,提高了花椒产量,取得巨大经济效益,花椒栽培专著获得渭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动控温花椒烘干机” 国家级专利成果,填补了国内花椒烘干方面的空白。几百年来,花椒干制一直靠自然阳光晾晒,上等花椒必须在一天内晒干,使花椒颜色红色鲜艳,才能卖上好价钱。若在花椒晾晒过程中,遇天阴下雨,晾晒的花椒色泽暗淡,销售价格显著降低,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若遇三天以上阴雨天气,采摘的花椒不能晾晒,造成发黑、发霉、沤烂,丧失了商品价值,使椒农一年的辛苦与投资付之东流。为了解决天阴下雨花椒不能晾晒的问题,冯敏杰设计、制作、试验了多种型号的花椒烘干机,试验成功后,他将花椒烘干机拉运到椒户,进行实地烘干试验,不但征求椒农意见,当听到椒农说,花椒烘干机烘干温度不好掌握,温度高了,造成花椒失色,温度低了,延长烘干时间,为解决此问题,他就引进了自动控温装置安装于花椒烘干机上,并试验出最佳烘干温度、速度,进行改进后的自动控温花椒烘干机,使烘干的花椒色泽与当天晒干的花椒色泽达到一致,彻底解决了天阴下雨花椒不能晾晒的问题,深受椒农欢迎,在当地引起了抢购潮,目前自动控温花椒烘干机,得到广泛普及,每年减少椒农解决损失亿元以上,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多项花椒专利类型的拥有者。2014年冯敏杰同志退休之后,又投入到我市花椒产业果、籽、叶、枝、杆、根的综合开发利用,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252项,其中:获得外观设计专利证书2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87项,连前总计92项,共申报发明专利161项,是韩城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各项专利最多、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最多的林业科技工作者。
第七章 采摘篇
韩城的八月,是花椒飘香的季节。漫山遍野的花椒树上,低垂的枝头,绿叶间掩映的是红润的果穗,微风吹过,婆娑摇弋,花椒的芳香沁人心脾。屋面上、麦场上都是晾晒的花椒,太阳下随着水分蒸发,逸散到空气中的花椒香随风飘荡。如果说春天的百花争艳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美,那么秋天的花椒殷红则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醉。
韩城的八月,是椒农喜忧参半的季节。看着椒香惹人醉的景象,对务椒大户来说,半是欢喜半是愁,喜的是一年辛苦的劳动和付出丰收在望,而愁的是几千斤、甚至成万斤的花椒如何收回来?采摘的人力成了大问题。
韩城的八月,是市委和政府忙碌的季节。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为解决摘椒劳力缺乏的问题,韩城市委、市政府就把召集天南地北摘椒人,做为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年的六、七月份都要召开专门的会议,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宣传队,由市领导带分赴延安、渭南、商洛、咸阳、安康、山西运城等地各县进行对接,发布告示招募摘椒工。市花椒局在火车站、汽车站,设立了椒客接待站,由局机关和花椒研究所的干部,到各接待站安排椒客的住宿和人员分流,栽椒大户接人的面包车,就停在接待站附近的路边,在接待站双方商量好之后,连晚上就接人回家,使天南地北的摘椒人,一下火车就能感受到“花椒之乡”的真诚与热情。
韩城的八月,是车站客运的高峰期。随着省级报刊“韩城55万亩花椒进入成熟期,急需10万名摘椒工”的消息,和韩城市委、市政府招募摘椒工的公告,河南、甘肃、山西、四川、等省,和省内西安、咸阳、安康、商洛等各地市的县区,以及渭南的富平、大荔、澄城、合阳等县,数以十万计的以女性为主的闲散劳力结伙组队,乘着火车、长途汽车直奔韩城而来,韩城车务段迎来了秋运的高峰期。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来韩椒客往返的需求,在每年的7月底至8月底,西安至韩城段的7003/7004次往返列车,不得不临时加挂两节车厢;售票窗口实行24小时售票,人员换班倒,使乘客能及时地买到车票。对韩城车站来说,乘客的人数之多、时间之长,工作强度都超过了一年一度的春运。
韩城的八月,是椒山人海的季节。椒林里,活跃着十几万的摘椒人,他们一边摘花椒,一边不断地传出欢声笑语,有的青年男女,还在交往中发展成了恋爱关系,演绎出花椒为媒的爱情故事。从2014年8月24日,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报道了韩城市花椒局,在王峰乡赵家山村组织人机采摘花椒比赛以来,花椒采摘的队伍里,多了手持花椒采摘机的摘椒人,增添了摘椒机的蜂鸣声,演奏出百里椒乡闹丰收的交响曲!屋面上,晾晒着采收回来的花椒,一片片大小、形状不一的大红袍,就像镶嵌在绿色山乡上的红宝石,把百里山乡装扮的大红大紫,真可谓一副十万儿女闹椒海的丰收图!
来自山阳县中村镇的摘椒人
外地到韩城采摘花椒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村为单位结伴而来的,一般以十到二十人成队,一个县都有多支这样的小分队。以黄治凤为领队的17人摘椒队,就是其中的一支。
黄治凤,女,生于1960年,陕西省商州市山阳县中村镇下湾村人,家中11口人,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由于地处山川各半的土石山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家庭的主要收入,除了加工数量有限的手工挂面外,就是外出打工。她从四十出头,跟着第一任领队吴富荣来到韩城摘椒,一干就是15年,2018年她接替吴富荣成了领队。
这支摘椒队的成员一般稳定在15人,以下湾村村民为主,从2004年她们走进韩城,15年来一直在芝阳镇的孟溢沟村,和这里的村民成了朋友,用黄治凤的话来说,就是这村的花椒好,人更好,舍不得挪窝。从8月初采摘开始到结束,一般就是40天左右,一个人能采摘2300多斤的鲜椒,个人收入也因不同年份采摘花椒报酬的上涨而增长,从2004每公斤2元,到2018年的每公斤将近6元,采椒收入也从2000多元,增长到了6000多元。虽然这些收入不足以让她们脱贫,但对解决她们的燃眉之急,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十五年来,她和她的姐妹们,对外出摘椒的务工生活,有着局外人绝对不会有的感受。
每一次的出门和路途,总是揪心和操心。她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每年来韩城采摘花椒前,她将得把家里的柴米油盐和二位老人的饮食起居等安排好,才能放心地离开,到韩城后隔三差五地利用休息时间,给家里打个电话问个平安。山阳县到韩城有320多公里的路程,先坐大巴到西安,再换乘火车,十几个人的安全是大事,得操一路的心,到了孟溢沟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每一年的回家和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当花椒采摘结束,黄治凤摘椒队返回山阳的时候,孟溢沟的村民就和她们约定好来年的摘椒劳务事宜。第二年花椒采收之前,孟溢沟的老雇主打一个电话,约定好具体时间,黄治凤就组织人马,先乘坐长途汽车到西安,再换乘火车到韩城,来回300元的交通费,韩城这边的雇主给予200元补助,这是双方都比较满意的结果。
每一天的上工和收工,头顶上不是星星就是月亮。初秋八月,骄阳似火,为了避开太阳的暴晒,当城里的人们还在梦乡酣睡的时候,凌晨四点她们就起床洗漱,五点钟左右用完早餐带上竹蓝、框子和水就上工了。中午12点前主家开着农用车到地头,接大家回家吃饭休息,下午2点上工,天比上午热,摘不了一会就得不停地擦汗,衣服被汗浸湿,几乎贴在身上,直到天黑才收工,走在回村的路上,夜幕下的村庄已是万家灯火,回来后主家收椒称重,逐人记录,待采摘结束时一并结账。
每一次的出手和采摘,对新人都是锻炼。花椒树浑身都有刺,当出手伸向花椒果穗的时候,一不注意就会被周围枝条上的椒刺扎疼,划得满手伤痕,还得忍着疼继续采摘。最难受的是,无意中将花椒外壳上的香囊碰破后,内面的汁液溅入眼睛,麻的双眼流泪,令人唏嘘不已。适应几天后,就得心应手了,这是每一位新手必经的考验。
每一位少年的加入和老者的坚持,透射出的是自食其力的刚强。在这十多人的团队中,几乎每年都有一、两名年龄十五岁左右的少年,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为自己赚取学杂费,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还有一位身体硬朗、手脚利索的古稀长者,他已坚持了十年,他采摘花椒的速度不亚于五十多岁的妇女,他的想法是趁着身子骨还硬朗,胳膊腿还灵活,自己挣钱自己花,心里觉着踏实。
每一天的饭菜和生活,有家一样的温馨。陕南和韩城饮食习惯不同,为使她们在300公里以外的韩城,吃到可口的饭菜,由主家每天出100元的工资,让她们从家乡带一名厨师专门做饭烧水,一日三餐都是家乡的味道。谁要是有个风寒感冒、头疼脑热,主家都备有一些常用药。晚上回来一身汗,在太阳能热水器下,大家轮流着冲个澡,饭后闲聊一会,全体休息,准备迎接次日黎明四时的闹钟响起……
花椒为媒的千里姻缘
安康市的白河县和韩城远隔436公里,由于花椒的缘故,在两个毫无关系的青年男女之间,发生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个真实故事的女主人公就是安康市的白河县双河乡双宝村的徐贵珍,男主人公就是原乔子玄乡杨河村的文贵林。
2002年的8月,20岁的徐贵珍,和本村的大姐、大婶一行十多人,在领队肖申秀的带领下,从安康乘火车千里迢迢,来到韩城芝阳镇的孟溢沟村,给周维林家采摘花椒。姑娘天生丽质,性格开朗,心灵手巧,朴实能干,很是招人喜欢。周维林家的花椒多,他和爱人忙不过来,就请了他的表弟文贵林,来帮他从地里拉运和晾晒采摘的花椒。2002年的文贵林,也是20出头还没有对象,周维林就给二人当起了红娘,几十天谈下来两人非常投机,就像是天造地设的一双。
爱情可以没有地域的界限,但生活非常现实。徐贵珍家中四口人,奶奶、父母和她,她是家里的独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更是奶奶疼爱的金枝玉叶,结婚后到了韩城,和安康四百多公里的距离,回趟娘家最快也得两天,三位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照顾起来真不方便。她把自己的后顾之忧告诉了贵林,要他想办法。几天后,贵林对贵珍讲出自己的想法:要不把几位老人都迁到韩城吧,咱们俩个一起赡养,你我分别征求一下双方老人的意见,再做做工作,争取他们的同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的十一月,安康的贵珍和韩城的贵林喜结良缘,贵珍的父母和奶奶也一同迁到了韩城,一桩以花椒为媒的千里姻缘,以两家欢喜而得圆满。
研制成八面刀口
花椒采摘机的课题负责人
孙胜文,男,生于1957年,韩城金城区山底村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学-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从2012年12月开始,依托韩城市一家机械制造公司,承担了陕西省科技厅下达的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中,花椒采摘机课题的研制与开发任务,在五年多的时间内,四次实地检验采摘效果,十几次变更设计图纸,终于在2014年8月研制成功,当月28日由韩城市科技局主持、韩城市花椒局组织,在韩城市芝阳镇花马庄村,进行了一次双刀口、两面刀口、三面刀口、八面刀口四种机型的花椒采摘机,与人工采摘花椒的比赛,陕西省科技厅许长霞副厅长,和厅农村处的领导作为项目管理方,见证了这场比赛。最终八面刀口型采摘机脱颖而出,在一小时的比赛时间内,两名人工选手平均每人采摘鲜椒3.3公斤,而八面刀口型采摘机选手张晶,采摘鲜椒11.85公斤,是人工采摘鲜椒重量的3.5倍,经韩城市花椒研究所技术人员现场鉴定,使用八面刀口型花椒采摘机作业,对花椒树的花芽和花椒果壳表面的味囊没有任何损伤,实现了项目预定的研发目标。若按韩城市2014年采摘每公斤鲜花椒5元的人工费计算,一台花椒采摘机一小时可节省人工费(11.85-3.3=8.55公斤)42.5元,一天8小时就可以节约人工费34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016年9月2日,CCTV-4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以《小发明解决大问题》对孙胜文团队研发的花椒采摘机,进行人机比赛的场景和结果做了专题报道,从此孙老师牌花椒采摘机名扬全国。到2018年底,共生产八面刀口花椒采摘机14550多台,除韩城椒农购买3000台外,其余部分销往河南、新疆、河北、山东、云南、四川等盛产花椒的县市,椒农的认可,就是对陕西省科技厅和孙胜文研发团队的最高奖赏!
一次车站偶遇激发的研发念头
2011年8月的一天,孙胜文去韩城火车站去接一个人,在等待的时间里,看到旅客出口处的旁边围着一群人,一位年近70的老人在和大家交谈着他到车站的来意,原来他是来火车站是寻人摘花椒的,家里有三十亩花椒已经进入成熟期,现在还没有找到摘花椒的人。一个五十多岁的农家妇女,接着也倒开了自己的苦水:我出去走了七个县,没有寻到一个人,家里有三千斤花椒需要采摘,现在只寻到两个人,这摘到猴年马月呀!心里再着急也没有办法啊,只好到火车站来找人,一天在这里等人,一直等到凌晨两点那趟火车,看能不能等到人!有的人在给她宽心说:人少慢慢摘,总有摘完的一天。那中年妇女接着说:那不行,天晴太阳红还好说,要是遇上连阴雨天,摘回来的花椒不及时晾晒,颜色就变黑了,就等于你把金子捂成铁啦;没收回来挂在树上的,雨一多一部分花椒果就裂开了,一见雨也变色,也就卖不上好价钱啦!孙胜文就问了一句:那有没有采摘花椒的机具?马上就有人回答:有人研究过,但拿到地里一试就不能用,所以现在还是人工采摘。孙胜文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制出一款经济适用的花椒采摘机,解决花椒采摘难的问题。
决心好下,但真要付诸实施,就像人们常说的万事开头难。虽然说他酷爱研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实践,多年来带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曾在陕西省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辅导员科技创新优秀项目二等奖四项(冲厕、搅拌控制器,自动上水器,防火报警装置,磁力磁感线模型);获得优秀项目三等奖两项(土电话、小孔成像)。在陕西省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优秀科技教师三等奖,2001年度被韩城市知识产权局评为专利发明先进个人。但要研制花椒采摘机,这对他来说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他对花椒的树形特点,没有比较细致的了解,同时对花椒采摘没有亲身的体会,最终的研究成果,不仅要通过专家的评审,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千千万万椒农的认可。否则,只能拥有一本发明专利证书,而不能成为椒农手中采摘花椒的利器!
要研究花椒采摘机,就得熟悉花椒果穗在花椒树上的生长状态,就得熟悉椒农对花椒采摘的要求,就得熟悉人工采摘花椒的技巧和要领。为此,他深入到农民的花椒地里体验生活,他一边尝试着采摘花椒,一边分析着花椒果穗柄基部与枝条的角度,这使他第一次尝到了花椒树枝上,尖刺扎胳膊、扎手的滋味—-麻疼麻疼的;在和采摘花椒的农民交谈的过程中,他拉起多日采摘花椒者的手一看,手臂上有结痂的和刚刺破的伤口,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由于采摘的缘故而发青肿胀,两三个月下来,不知得褪几层皮。这次实地摘椒的实践,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花椒采摘机的构造轮廓,椒农采摘花椒的艰辛,更进一步激发了他研发花椒采摘机的紧迫感。
从椒区实地体验采摘花椒回来,他就投入了花椒采摘机的设计之中。最初他对研制的采摘机确定了四方面的要求:手枪握柄式、使用微型电动机、对花椒花芽损伤小、适合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作业。按照这个思路他就开始了紧张的设计,经过两个多月的埋头工作,终于完成了采摘机的样机设计图。但是要把图纸变成实物,得有绘图、钳工、车工、电工等工种工人的配合才能实现,这得找一家从事制造业的加工企业来完成。随后他考察了几家企业,最后选定了韩城市一家具有实力的机械制造公司作为试制单位,他找到了公司的负责人,说明了来意,并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自己设计的花椒采摘机的特点,和要达到的目标,对方被他新颖的设计思路,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所打动,不仅同意他在企业试制的要求,而且希望他能成为该企业的一员,到技术部工作。他稍加思索欣然答应了这一邀请,这样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公司里,进行花椒采摘机的研制工作了。
从个人自主研发到承担项目团队研发
2012年7月的一天,为了解全省在花椒采摘机方面的研发情况,从而确定自己研发目标的基准点,他来到了韩城市科技局,工作人员告诉他,由于受花椒生长特性的制约,机械采摘的技术难题,一直没有新的突破,这不仅是椒农着急,省上也很着急,最近陕西省科技厅刚刚下达了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课题任务书,要求将《花椒核桃采收处物干燥机械研制与示范项目》中,“花椒采摘机研制与开发”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孙胜文喜出望外,立即找到科技局的领导,陈述了自己的研制花椒采摘机的动意、设想、目标和进展情况,表示了自己愿意承担该课题的意向。科技局的领导对他这种执着的的精神给予赞赏,但又告诉他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项目的承担单位必须是企业法人而不是个人,究竟由那个企业来承担,得由有意向的企业提出申请并拿出研发计划,从中选择方案具有前瞻性、制造实力强的企业,来承担课题的研发任务。孙胜文将这一情况,向这家机械公司的负责人作了汇报,领导大力支持并授权他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全权负责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个人搞研发,只要头脑里有一个大体的目标,接下来就是在调试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完善。而在科技局立项研发与个人搞研发不同,这是一个使用国家科研经费的课题,凡承担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的项目单位,必须按照课题任务书的要求,组建项目研发团队,制定详细的研发目标和工作计划,以及经费预算明细等等,这些内容一并纳入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审定通过后,虽然能解决研发经费缺乏的问题,但要与项目管理单位签订合同书,夯实研发责任,若项目承担单位不履行合同内容,导致课题失败或部分失败,应全部退还或部分退还项目管理单位所拨付经费和物资,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责任。
孙胜文作为项目负责人,他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组建项目的研发团队,这是项目开题的基础。经过多方了解和考察,他邀请了在机械原理和构造方面,有丰富理论功底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三名教授,邀请了对农业机械前最新成果,有着全面了解的陕西农机鉴定站的两名工程师,邀请了在电气工程和机械绘图方面,有着扎实功底的西安西电开关电气公司和华东理工大学的两名工程师,还邀请了对花椒采摘,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韩城市花椒研究所的两名林业工程师等,组成11人的研发团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共同完成研发任务。
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在开题之前必须有明确的研发目标,这是项目管理单位选定项目实施单位的基本依据。虽说孙胜文的研发团队中的教授、工程师等,都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研发经验,但要说起花椒采摘机的研发都是第一次。这真要是说到花椒采摘机的形状、功能等具体细节,心里还真的没底,也就是说研发工作还没有明确的方向。当时正是花椒采摘的季节,他决定到花椒采收的一线去,听听椒农的想法和要求,然后再确定研发的目标和方向。
他们深入到田间地头,加入到采摘花椒的行列,一边体验采摘花椒的过程,一边询问采椒的农民,以前有没有人研制过花椒采摘机?椒农告诉他,以前有人拿来试验过,但不实用所以就没人要。孙胜文等人又问椒农:你想象中的花椒采摘机是什么样子?有的说不能过于笨重,有的说用起来觉着顺手,有的说前端的刀口不能伤花椒树上的花芽,也有的说电瓶的体积不能太大,但供电时间最好能在9个小时以上,还有的说摘椒机,要能采摘上下左右不同朝向的花椒果穗。听着椒农你一言我一语的意见,孙胜文的心中豁然开朗,椒农提的这些要求,不就是花椒采摘机的研发目标和方向吗?
他和团队的成员经过认真地研究,形成了一致的认识,就是研制的花椒采摘机,必须尽可能地满足椒农提出的要求,遵循这个原则,在孙胜文先前个人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和完善,确定了团队研发花椒采摘机的目标:外形为手枪握柄式,前端为三面可剪切刀头,动力为微型可调节的变速电机,电源选用固态铅酸电池两块,供电量可持续10—14小时。采摘机的单机生产率,每小时的采摘量为5—8公斤(相当于3—5人的采摘能力),所采花椒的含杂率低于25%。同时作业过程中不能对花芽和花椒品质,造成任何损伤。如果这个目标得以实现,不仅能大大提高花椒的采摘效率,降低花椒采摘成本,而且能够加快花椒的采收速度,减小因连阴雨天而导致的花椒霉变、脱落等经济损失。这对项目管理的领导来说,确实是一个令人充满期待的研发目标!
2012年12月18日,陕西省科技厅农村处与韩城市这家机械公司,正式签订《花椒采摘机研制与开发》课题任务书,孙胜文代表公司,在任务书上签名盖章,双方约定在2014年12月完成研发任务。从此孙胜文和他的项目研发团队,肩负着陕西省科技厅寄予的厚望,开始了极具挑战性的花椒采摘机的研制和开发!
在反复试验中不断追求尽善尽美
要把研发目标变成一款椒农得心应手的花椒采摘机,核心是要有一套科学而实用的设计方案,通过图纸把团队的意图,转化成直观的图形,成为技术工人制作零件和组装成品的依据。为制定设计方案,孙胜文带领项目组的设计人员,上西安、奔杨凌,访专家、查资料,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在花椒采摘机械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从而得知山东枣庄某机械公司、陕西某大学、甘肃某大学和一些个人,从2008年以来先后已研制出多款形状和结构各异的花椒采摘机,并已获得专利证书。但令人不解的是作为全国花椒生产规模最大的韩城,为什么无人引进和使用呢?为什么陕西省科技厅还要下达研制花椒采摘机的课题任务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只有得到椒农认可的专利产品,才是真正的好产品!孙胜文他们暗下决心,一定研发出一款让椒农买得起、用着顺、效果好的花椒采摘机。
考察回来后,孙胜文和他的团队在讨论具体的设计方案时,确定了三条原则:一是在剪切装置、传动方式和动力配置等设计上应有创新,满足花椒采摘的特殊要求;二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靠性好;三是价格适宜,与我国椒农的购买力相适应。
花椒采摘机的核心部位就是刀具,而刀口的形状和切割方式,是花椒采摘机成败的关键。研发人员从理发推剪的原理上得到启示,决定设计一款左右往复式V型刀口采摘机。从制定总体方案、绘制样机图纸、零部件加工,再到样机组装,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2013年5月,第一代花椒采摘机的样机正式诞生。但能不能达到最初的研发目标,他们心里都没个底,6月的一天,课题组的成员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携带着第一代样机,进行了田间采摘试验,结果表明,样机的功能基本达到了设计预期,但要说在提高椒农满意度上,还需要做不断的改进。
在第一代试验样机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次改进,终于在 2014年8月,八面刀口的花椒采摘机正式定型,历时两年,耗资168.9万元的研发,终于有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2014年8月24日,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以“小小花椒的喜与忧”为题,用镜头记录了韩城市花椒局,在王峰乡赵家山村组织的人机采摘花椒比赛,农民张献维使用花椒采摘机,一小时采收花椒24斤,是人工采收花椒重量的三倍多。
2014年9月30日,课题组邀请陕西省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总站,在韩城市花椒产业园对样机进行了田间测试,操作人手握这款花椒采摘机,向前可推采,向后可拉采,向左、向右采摘自如,实现了全方位任意采摘。陕西省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总站,2014年10月28日出具了检测报告,做出的检测结果是:依据Q/WSQ 01-2014《花椒采摘机》标准检测,所检项目符合规定要求。
八面刀口的花椒采摘机改进完成后,正直花椒采摘的繁忙季节,通过田间试验大获成功之后,机械公司也加紧了生产,并开展产品试销活动,截止2014年12月仅三个月的时间,销售花椒采摘机2000多台,其中部分产品还销售到河商、河北、山东、云南、四川、西藏,新疆等地。后来这些地方的一些用户,不断打来电话要求邮购,这充分说明八面刀口花椒采摘机,得到了椒农的真心认可。
八面刀口花椒采摘机的研制成功,凝聚着孙胜文和课题组全体研发人员的智慧,他们在付出心血的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八项国家专利;到2018年底,五年间企业生产、销售花椒采摘机14550多台,实现销售收入940多万元;2014年、2015年连续获得韩城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研发奖,2018年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很多人都想知道,八面刀口花椒采摘机的科技含量,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何种水平?这不仅是课题组研发人员关心的问题,也是陕西省科技厅这个项目管理单位关心的问题,更是广大的椒农关心的问题。为了揭开这个问题的谜底,2015年4月14日,机械公司委托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查新中心,对八面刀口花椒采摘机的多项设计,同国内已获国家专利证书的15篇花椒采摘机(器)专利文献,进行了查证对比,得出的结论是:相关文献中未见述及综合采用剪切式多方位八面刀口、派速机、两套便携式蓄电池和手枪型外壳结构的手持电动花椒采摘机的报道。这表明孙胜文课题组研发的八面刀口花椒采摘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孙胜文和他的研发团队,以自己的智慧为千千万万的椒农,打造了一件花椒采摘的利器;而机械公司以160多万元的投资和加工能力,赢得了八面刀口花椒采摘机的专利权,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模式,为把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各显神通的平台。
放眼全国的花椒产区,八面刀口花椒采摘机有着巨大的市场,对生产企业有着诱人的利润空间,广大椒农也可从花椒采摘机的使用中,得到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实惠,花椒产业将会因八面刀口花椒采摘机的广泛应用而蓬勃发展!
第八章 加工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