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树变成“摇钱树”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花椒,是四川人厨房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种植管理难度不大,市场前景广阔。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一直都有种植花椒的传统,也成立了一些花椒种植合作社,但前些年始终没能形成较大规模。
达川区从2013年开始谋划发展花椒产业,通过多年努力,目前全区花椒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初步实现产业发展有规模、有技术、有市场,且被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全省第二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如今,花椒产业也成为该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这条富农增收的路子正越走越宽。
开辟荒地种花椒 贫困户收入增长至10倍
达川区九岭镇龙登村的张代兴,往年只种稻谷和喂养鸡鸭,平均每年有5000多元收入。家中老人突然生病住院,让他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不少外债,加上还要供子女上学,张代兴变成了贫困户。
2018年,在产业扶持资金和小额信贷等政策支持下,张代兴开辟了自家的荒地,种植了7亩青花椒。2019年,花椒市场行情好,仅仅靠卖花椒,张代兴就实现毛收入6万余元,是原来的10倍,张代兴因此成功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我种的花椒今年会进入丰产期,年收入提高到十万元以上没问题。”
青花椒种植投入少、见效快、风险低,为了把青花椒产业做强做大,达川区九岭镇采取“大户带动小户,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区域范围内广泛推广花椒种植。截至目前,该镇已集中连片发展2万多亩青花椒基地,建成了3个青花椒加工厂,形成了青花椒产出、加工、销售产业链条,全镇年产青花椒250万斤,销售收入1500余万元。
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专业合作社,达川区(九岭)雏鹰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合作社有入社成员318户,分布在九岭、赵家、双庙、龙会等10余个乡镇,带动种植大户50余家,发展规模达到15000亩,建了现代化加工厂,近年免费培训种植户1200多户,其中贫困户356户。
打造产业发展示范点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19年9月24日,达川区农业农村局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结业典礼——2019年第四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结业,66名青花椒种植业主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达川区管村镇界牌村花椒种植大户王小华,便是其中之一。
“九岭农技站定期以视频教学的方式,传授花椒施肥、剪枝、管理技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专业。”王小华说。达川区农业部门积极探索技术指导新模式,采取抽调专家分工挂包的办法,利用农技咨询热线、微信、QQ、短信、期刊等形式开展“不见面、远程训”的农业技术指导服务,有效提升了花椒种植户的种植技术水平。
达川区将发展花椒产业作为重点工程,专门成立了“花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为全区花椒产业发展规划好“顶层设计”,又专门出台意见,对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种苗质量、后期管护、检查验收、企业引进、奖惩措施进行了明确。除了鼓励发展规模化种植,达川区还鼓励农户发展“小椒园”。
目前,全区已建成以九岭——罐子——渡市为核心的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并在全区打造出13个推动花椒产业发展的示范点,成功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的青花椒种植。随着越来越多的荒地变基地,青花椒产业,正在逐渐成为达川区富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和拉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整合资源筑根基 增强花椒产业发展后劲
九岭、罐子、渡市等乡镇的青花椒产业园,万亩椒林成了百姓致富“摇钱树”。蓬勃发展的生态产业,不仅筑牢了产业发展根基,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看到了达川区花椒产业的广阔前景,纷纷返乡创业、掘金。
达川区沿河乡的返乡农民工张光怀、龙继梅夫妇,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回家创业,拿出多年的积蓄,分别成立了一家农业公司和川怀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生意”做大后,夫妇俩又从江苏省引进几个合作伙伴,共注入资金1000多万元,在沿河乡的大林沟村、左家沟村、白发寺村三个村共种植了青花椒4000亩,带动全乡200多户农户4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达川区政府的指导下,沿河乡主动调整青花椒产业发展规划,计划新建花椒基地上万亩,提出“宜种尽种,宜栽尽栽”的发展战略。同时,布局产业大道、园区产业路共计75公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产旅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推动花椒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1月,在达川区供销社牵头组织下,达川区花椒产业联合会成立——他们将以“共谋、共建、共享”的思路,统筹全区花椒产业发展,着力强化精深加工、打造特色品牌、拓展市场渠道,提升达川区花椒产品在全国花椒市场中的地位,实现产业增效、椒农增收,进一步巩固全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达川区已有近20个花椒种植业主建成了集青花椒冷藏保鲜、烘干、初加工于一体的花椒配套加工设施。同时,已成功申报绿色农产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已注册雏鹰、麻蜀黍、魔娇、麻知味、峰水湾等商标10多个。其中,“麻蜀黍”青花椒已被列入全国农产品名特优新名录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