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然跳出十多年安安稳稳的“体制内”生涯,还原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一朝扎进田里种花椒。用常人的观念来看待贵州黔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高松,有人会问:扔掉铁饭碗,到底图个啥?
高松说:我想做出一个长期产业,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过更好的日子。
太阳坡的种椒人
午后,太阳坡的黄土地被阳光烤得炙热,在蒸腾的热气中,高松正带着数十位当地村民种花椒苗。
人们三个一组,盖地膜、浇定根水,忙得不亦乐乎。高松在人群中穿梭,仔细地检查栽种情况,有时蹲下来,手捧泥土,将没压好的地膜拢好,边做边提醒边上的村民跟着学。
“苗苗很重要,要是苗苗没栽好,往后就不好长了。”高松就耐心地解释。
从4月开始,经过多日忙碌,花椒苗种植已经颇具规模。黄土之间,黑色地膜整齐地排列成行,青绿花椒苗挺直身子,在蓝天下随风轻摇。
高松说:“加上太阳坡这一片,目前我们这个公司的种植基地已经种植了1100余亩花椒,再加上基地外各村镇种植的,总共有2000亩。”
作为一位纳雍“土著”,高松的家就住在居仁街道下辖的高家包包,离太阳坡的种植基地不远。当地认识他的人很多,还有人开玩笑说他是个“不知趣”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一年前,高松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且任纳雍县水东镇经发办主任多年,在当地也是个响当当的“体面人”。一个认识他的人说,突然有一天,这个人就脑壳打铁了,不“当官”,偏偏要跑来种什么新品花椒。
为什么这么做?高松的话和马丁·路德·金那句名言一模一样:“我有一个梦想。”
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一直是高松的梦想。当扶贫干部时,高松尽心尽力,但发现自己能带动的人有限,没办法给更多的老百姓提供支持。高松决定走出办公室,创建一个更宽的平台来带动更多的老百姓。
当他辞职要去种花椒的消息传出来后,身边人都在反对,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日子过得好好的,不要折腾了!
但高松还是辞职了,他放弃了“铁饭碗”,拾起农具,办起公司,来到田间地头和当地老百姓一起挥舞锄头,着手开始他的种椒事业。
一年的风霜雨露,把高松磨砺成了另一幅样子:清早,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山间,直到夜深,才披星戴月回家;旧迷彩服是他的日常打扮,脚上的解放鞋已经看不出颜色,一双执笔的手,掌心的沟壑间填满了洗不尽的泥。
高松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太阳坡的背面,去年种下的数百亩花椒苗正在茁壮成长,枝叶间挂着密密的花椒籽,粒粒饱满。这些都是高松的“成绩”,也是太阳坡未来的赚钱路子之一。再过两个月,花椒就进入采摘期,到时候漫山遍野,都弥漫着花椒“麻人的香气”。
“现在我可以带动更多的老百姓,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自信,从高松坚定的语气中透出。
梦想与实践
“花椒不仅要种好,还要增加规模产能,产能带起来才能大面积致富。”高松说。
但传统的花椒树品种产量不大,采摘难度较高。经过多方了解,层层考虑,高松选择了与四川的一个花椒种植公司合作,购买适应当地环境生长的新品种贡椒,该品种有挂果快、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等特点,正适合在当地大量栽种。
2019年3月,高松带着团队,领着当地村民,尝试种了一批花椒,其中有贡椒,有藤椒,这些新花椒树与传统花椒树不同,枝叶在成长过程中不长高,而是向周围层层散开,乍一看,像是一朵“花瓣”层层簇拥的“大绿花”。
为了让花椒苗得到更好的生长,高松摒弃了化肥,学习国内外先进做法在花椒苗的周围种上绿肥,创建一个生态循环系统,增加土地有机质,用“天然法则”养苗。
一年四季,高松都在山上跑,和村民们一起做田间管理,随时关注花椒苗的成长情况,及时与四川公司的技术人员联系解决各种难题。他抚摸过每一株花椒苗,有时累了,就在花椒苗边上坐下来,和花椒苗聊上两句,“我和它们说,养你们很辛苦,你们好好长,长得越大越好!”
在高松的努力下,这片没有污染、依靠绿肥滋养的土地,与新品种花椒“联袂”为他带来了惊喜:仅一年时间,花椒树已经挂果,即将成熟。且因为树低的特点,采摘成本下降,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得到增加。
高松说,他们现在有新品种的苗、前端的种植技术、广阔的销售市场,还有已经试验成功的一套科学方法,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好,为百姓脱贫致富注入强劲的带动力。
“我们估计每株贡椒的利润约320元,每株藤椒约240元,每亩纯利润能达到10000元左右,这都是根据目前市场情况算出来的。”
这批花椒的成功种植,吸引了周边人的目光。有村镇邀请高松前去教授种植,想当作当地发展产业之一;也有大户前来购苗,进行扩种;还有许多错过了时令的人,正为来年的种植作准备,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高松奔波在 “拓荒”路上,一大群人跟着他奔跑在“圆梦”的路上。
成功与希望
“村里人都喜欢跟他干,他对谁都客客气气的,再苦再累也绝不会拖欠工人工资。”这是妻子魏影对丈夫高松的评价。
为了支持丈夫,魏影把自己手上的小生意停了,跟着他天天往地里钻。这一年里,不仅高松变了个样,连十分爱美的魏影也黑了糙了。
魏影说,家里人至今还在反对丈夫跑来种花椒,认为他将家庭的重担落到了妻子身上,但实际上离职前的高松在家时间少,很少能陪孩子。创业以后,高松在家的时间反而更多了,常常与妻子商量、沟通,共同谋划前景。
“白天陪他看花椒还不够,晚上回家,他还是在和我讲花椒;我和他讲,你自己就是花椒。”说着,魏影嘴角不禁浮起笑意。
花椒种植事业顺利发展,魏影知道,丈夫助力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正慢慢实现。
高松是当地人,与周围村寨之间的人相熟,利益加上感情联结,大部分的人都愿意来务工,每天来务工的就有七八十人,干一天活,每人日结80元工钱,光一年的用工费,高松就要支出近70万元。
“在家门口做事,钱不少,还能顾上家里的老人孩子。”这是许多村民的想法。
“只要来和高松干,动起来钱就缺不了。”这是许多村民慢慢转变的想法。
58岁的何林会是第一批到高松的基地里上岗的工人,现在已经成了熟工,时常帮着高松带新人,高松笑称,何大姐可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呢。
贫困户张绍民已经来干了20多天,高松体谅这位接近70岁的老人身体不好,还要照顾家中的残疾儿子,务工是家中的重要收入,付的工钱比其他人高些,这样即使他每个月只能来干十来天,也足够父子两人生活了。
当地老百姓除了务工费,还有土地流转的收入,高松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赁土地,一口气租15年,一次性结清租金。土地流转后当地人可以选择来高松这里务工,也可以心无旁骛地出门打拼,那些没人种的荒地,现在又派上了用场。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高松早已有了打算。在做好花椒传统“干货”之余,与有关生物公司进行合作,在当地建立加工厂产炼花椒油,提高附加值、拓宽市场销路。
未来的路,还很长。
原标题:《【脱贫攻坚走基层】追梦 “花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