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发展好本村特色产业,劳动力才会回流,乡村的教育和发展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他们是彼此远隔千里的驻村书记,也是找准同一解决方案的破题者,他们成功将“发展产业”这同一根“线”绷直,把智慧留在了大山。
驻村点:甘肃省平凉市荔堡镇小寨村
在小寨村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上,甘肃省平凉市气象局局长刘发俊给党员讲党课。他对现场的扶贫干部说:“你们舍小家为大家扑在扶贫一线,要向你们学习致敬!”这一刻,坐在台上的杨正龙泪流满面。
“我不敢说有多大能耐,但我会把政府对群众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家中,也希望小寨村越来越好。”
3年前,按照平凉市气象局帮扶安排,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正龙担任小寨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村“第一书记”。
一次入户走访,杨正龙得知朱书合老人多年前种的20来棵花椒树,今年收入9000多元。当晚回到住处,杨正龙翻来覆去睡不着,越想越激动,琢磨能否靠花椒带领群众致富。
他通过调研发现,小寨村的气候和土地适宜花椒树生长,他鼓励村民种植花椒树,成立合作社。召开群众会议时,杨正龙站在一排花椒树前,一边拨弄着花椒枝条,一边向村两委干部及群众宣讲政策,群众却无人倾听。有村民质疑:“杨书记,现在种花椒,可要两三年后才见收成哩,这两三年我们的收入不就有影响吗?”“关键是,种出来后,卖不出去咋办?”
面对群众疑虑,杨正龙说:“种花椒不敢说没有风险。但是,不改变,不探索,连致富的希望都没有,对不对?”“三年后,我们要是成规模了,有市场话语权了,还愁卖吗?”
“我同意杨书记的话!种花椒致富是我多年来的梦想!这个梦至今没有实现,就是因为大家没有形成共识,不成规模,卖不出价钱!”大家扭头一看,说话的是村里经常在外跑的朱效伟。他说:“3年前,我有一次去陕西韩城,发现山涧沟壑里种的都是花椒树,一亩地年收入一万五!花椒沿着‘一带一路’卖到了国外,许多家庭都建了小洋楼、买了小汽车。朱书合老人无心插柳种的花椒树丰收了,第一书记又支持,我们应该改变,应该种!”
朱效伟的一席话,让现场的讨论慢慢热烈起来。
“我来咱们村已经三年了,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小寨有一个短板:没有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全村4000多亩地靠传统作物,与脱贫、奔小康不相适应,许多家庭的主要收入还是打工所得。我们要培育主导产业,这是管长远管根本的。”杨正龙说。
很快,现场的干部群众有了共识。大家纷纷要求,要到朱效伟去年秋天栽植的8亩花椒地里看看。不一会儿,大家就来询问朱效伟花椒苗如何买、花椒如何管、几年收、如何摘、咋销售……大家在暖阳中谋划着花椒的未来。
目前,小寨已经新栽种花椒树295亩。
除了发展花椒产业以外,杨正龙还协助村委完成新建马家坳矮化苹果园62亩。苹果与花椒已经成为小寨的两个新产业。
“这几年来,杨书记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理念和思维上的改变,发展新产业的路子没有错!”小寨村支部书记段关银感慨。(邢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