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是我国花椒原产地之一。长期以来,武都大红袍花椒以色红油重、粒大饱满、辛香浓郁、鲜味醇正、麻香爽口名扬天下。如今,武都区无刺花椒也嫁接成功。这种被命名为“一串红”的无刺花椒,创下了一朵结出607粒花椒的历史纪录。
43年树龄的“花椒王”
炎炎烈日下,椒农们正在花椒园里忙碌着采摘花椒。在武都区马街、角弓、安化、两水等乡镇的山梁上、田地里、公路旁,随处可见一片片火红的花椒林。一堆堆刚采摘下树的花椒粒,铺在太阳下晾晒,一股清香的花椒味扑鼻而来。
武都区两水镇烟墩沟村被大山环抱,村庄住着180多户村民,是武都区无刺花椒栽植基地之一,去年全村花椒产值1200万元左右,无刺花椒已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花椒树满身锐刺,采摘时人手容易被扎伤。有人在想,用什么方法能够让花椒树不长刺?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武都区发展无刺花椒的故事,还要从一棵生长了43年的花椒树说起。今年62岁的张金权是烟墩沟村民,19岁那年,他以生长在地埂上的一棵野生花椒树苗为砧木,以优质大红袍为接穗,嫁接了一棵花椒树。第二年春天,他发现自己嫁接的花椒树居然挂果了,后来这棵树枝叶繁茂,树上很少有尖锐的花椒刺。与当地的大红袍花椒相比较,这棵嫁接的花椒树从来不生病,结出的花椒朵大饱满,颗粒明显增多。
据张金权回忆,现在43年过去了,这棵树依然长势茁壮,每年要产15斤左右的干花椒,收入稳定在1200元以上。
如今,张金权家有3亩无刺花椒成年老树,每棵树年产10—20斤干花椒,最大花椒朵结出了607颗,创下了他栽植花椒以来的历史纪录。
“这棵花椒树已经有22年了,这一朵足够有400多粒。”张金权指着花椒园里的一棵花椒树说,虽然当地大红袍花椒品质很好,但树龄最长超不过10年,10年后又要重新补栽树苗,补栽后三五年才能见效益。
记者看到,这棵被当地群众称为“花椒王”的无刺花椒树生长在地埂上,树干粗壮,满枝的花椒朵颗粒饱满,颜色鲜红。
为什么发展无刺花椒?
“武都大红袍花椒名扬四海,椒粒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味浓郁、麻味醇厚、药效成分多、精油含量高,具有极高的食用、药用价值。”甘肃省老教授协会农业委员会主任岳达昌说,但目前武都大红袍花椒退化严重,流胶病发生多。近年来,甘肃老教授协会农业委员会专家教授经过选育,提高了武都无刺花椒的质量。
岳达昌表示,为了实现武都无刺花椒转型升级,甘肃省老教授协会农业委员会启动了“武都区无刺花椒示范推广”项目,已完成项目绩效目标,为武都花椒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目前已建成了武都区两水镇烟墩沟村、杜家沟村,柏林镇袁家坝村,角弓镇鹿坝村、马街村等五个无刺花椒示范基地。同时建成了东乡县河滩村、河口达川百绿生态农场无刺花椒示范点。”岳达昌说,无刺花椒基地建设,为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据记者调查,结合武都无刺花椒嫁接苗试验结果,无刺花椒苗成活率为94%,成活后的树苗生长壮实,第二年就可以挂果。随着无刺花椒产业规模化发展,武都区成为全国无刺花椒苗木嫁接生产基地之一,大量的武都无刺花椒树苗销往全国各地。
“无刺花椒树和传统花椒树相比较,树龄长、树形高大、锐刺少、花椒朵大、叶厚,果实继承了大红袍花椒的特点。”岳达昌介绍,课题组通过艰辛努力,取得了无刺花椒与传统大红袍花椒品质不差上下的良好成果。
“当然,无刺花椒树龄虽然很长,但是一定要重视栽植土壤、施肥、修剪、嫁接、拉枝、病虫害防治等,只有做好这些,才能实现无刺花椒增产增收。”甘肃农业大学工委关爱团团长鲁挺说,课题组除了提升无刺花椒科技含量,更重要的是教会农民技术,这样才能让无刺花椒发挥最大效益。
农业科技的力量
提起无刺花椒,张金权脸上洋溢着自信。“1980年前后一斤花椒5元钱,后来涨到每斤15元、30元、60元……最高时一斤卖到了120元,今年花椒每斤在60—65元之间。”张金权说,他家年产花椒1200多斤,加上出售接穗,无刺花椒产业效益可观。
据记者调查,在全国花椒主产区中,武都花椒面积、产量、质量、农民收入均占第一。如今,武都无刺花椒已经申报了国家原产地标志产品,被正式命名为“一串红”。
截至目前,武都区各种花椒栽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全区花椒干果总产量达6000万斤左右,花椒综合产值达40多亿元。随着无刺花椒规模化发展,切实降低了农民栽植花椒的成本压力。
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牛最荣认为,结合甘肃农村各地气候和水土特征,应该大力发展无刺花椒产业,乡村振兴中,无刺花椒在水土保持、绿色发展和持续增收等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嫁接而来的无刺花椒树长势非常好,这种花椒新品种实现了可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成为甘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特有产品。”牛最荣说,甘肃农业大学通过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研发示范作用,积极践行社会服务责任,努力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