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野凝红珠,万壑飘椒香。
8月正是花椒采收的季节。在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的每一道沟岭、每一片田野,甚至在群众的房前屋后,你都能看到墨绿色的花椒树成群结队、此起彼伏地延伸在天地间,一个个枝头挂满了沉甸甸的“小红果”,一簇簇、一撮撮、一枝枝,摇曳着,欢舞着,映透了整个山川,映红了椒农的脸庞。
一阵夏风吹来,沉甸甸的像一颗颗妖娆的金豆,伴随着沁人心脾的厚醇椒香,格外的耀眼夺目,让人流连忘返。
勤劳的乡亲们,不论男女老少,头顶着骄阳,挥洒着汗水,忙碌着采收。蝉要死般的在枝头,可儿劲的疯叫,伴随着田间的阵阵欢歌笑语,合奏成一曲让人惬意的乡村“致富曲”,升腾在大明塬的上空。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今年青椒才采结束,红椒刚开始采,去年一共卖了5万多元,今年花椒长势比去年要好,估计能比去年卖的更多。以前,母亲看病花的钱,大多都是花椒卖的钱。相信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大家伙的好日子还在后面呢”正在椒园采椒的兴国村一组群众郭宇言笑着说。花椒不仅叩起了大明群众的“致富” 之门,鼓起了群众的“腰包”,也让群众笑在脸上,乐在心里,更有了说话的底气。
花椒是一种生态。兜里有了钱,脑子里才会有思想。大明镇地处秦岭北麓的高原地带,地势呈南高北低之态,有四塬一川两沟,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多雨造就了大明纯农业的实际,是干坚果的优生区。为遵从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号召,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立足区域实际,结合群众种植习惯和意愿,围绕“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助推生态文明衔接乡村振兴”发展理念,以“全域覆盖、应栽尽栽”为目标,建基地、抓示范、创品牌、促增收,引导群众全力做大做强花椒产业,使花椒产业成为全镇广大群众的“生态家园”“康养保障”和“绿色银行”。
花椒是一种记忆。摘花椒的时候,村庄里就没有闲人。村子里打麻将、甩扑克的摊子早就散了,闲转的人几乎没了,撩人的花椒树,让全村人几乎都忙起来、动起来了,跟过去的收麦,差不多。清晨五点多,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村庄就“醒了”,开始热闹了起来。吆喝声、叫骂声,此起彼伏,早起的乡亲们,带上干粮,挎着笼,骑上电动三轮,一副急匆匆的姿态,奔赴“战场”。遇见没出门的,过路的,就有人调侃着说,有钱了,日子因为花椒树“过麻”了。没有睡醒的孩童,揉着睡眼朦胧的脸,极不情愿的,在父母的催促下,跟家人一道来到椒园,铺上简易的睡垫,继续在椒树下“大憩”,醒来后就肆无忌惮的玩耍。巷道瞬间就寂静了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纯手工割麦、碾场、扬麦等收麦记忆,守望了一代人的青春。那么,椒树下睡大觉、嬉玩,会不会定格这一代人的青春呢?
花椒是一种乡愁。“那个谁,你大你妈喊你回来摘花椒哩!”,是摘椒季乡亲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热语”,许多在外上班或是务工的游子,在亲情的召唤下,也会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回到老家采收花椒。采摘花椒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椒树满身是刺,纵管你是多么的心灵手巧、眼疾手快,一天下来,胳膊或者手,都免不了被椒刺刺的伤痕累累。但是看到一天的胜利“战果”,想到晚上就能换到现钱,看到哗哗响的票子,孩子上学靠它,家里花销靠它,米面差事靠它,大部分人早都忘记了疼痛,心中是喜滋滋的快乐。手快点的,一天能摘成百斤,摘完自己的,摘别人的。不论是中午,或者是傍晚,刚到村口,早就等候多时的小商贩们,迎着笑脸,谈好价位,称重交换,讲不好价钱的,骑上“电驴”,到镇上集市上去卖。摘椒季的夜晚,最为充实多情而。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坐在家门口,三五一团,议论着价格,调侃着家长里短。采摘花椒已成为在外游子归家的一次团聚,是家的味道,更是乡愁乡恋。
如今,大明花椒已成为秦东大地响当当的“名片”,生产的花椒因其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麻味醇正、香气浓郁,远销全国各地,传递着大明“舌尖上的味道”。
椒香“铺满”了致富路,成为持续助农增收的“摇钱树”“小康树”,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成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花椒,助推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渭南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