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量饱和
中国是世界唯一的花椒主产国,花椒位列中国香料之首,2021年全国鲜椒总产量达到了约245万吨(干椒约51万吨),近十年来增长了85%,这是个什么概念?全国14亿人人均鲜花椒占有量约3.4斤(干花椒约0.7斤)。
近几年随着花椒供应量饱和甚至出现过剩,花椒价格大幅下跌,自2020年起花椒种植面积增速明显降低,2017-2019年花椒发展高峰时期的新增花椒这两年逐渐进入丰产期,近两年花椒产量仍保持较高速度增长。
我国花椒消费集中在餐饮、食品加工行业,家庭花椒消费比例较低。花椒消费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湖南等地 ,全国约半数以上地区家庭日常消费花椒量极少。近些年麻辣口味在全国风靡,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花椒餐饮消费量增长势头较好。受变种新冠疫情影响2021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餐饮生意不景气,近几年花椒消费增长速度不及花椒产量增长速度,花椒供应量趋于饱和。
2.部分品种过剩明显
2021年九叶青花椒种植面积约占花椒种植总面积的30%,产量约站花椒总产量的40%。近两年虽然花椒价格总体下跌,但红花椒供需均衡跌幅较小,青花椒中金阳青花椒、云南青花椒、藤椒跌幅较小,九叶青花椒供应过剩跌幅较大。
一个品种到底该发展多大规模由市场决定,据花椒通分析2022年花椒种植面积产量均已达到峰值,经过2-3年的洗牌期,到2025年前后花椒产量将开始下降,花椒价格回升至合理区间。
二、花椒产业问题突出
1.匆忙栽种,建园基础低
一些种植户急于求成,但建园基础薄弱,土壤不改良,苗木质量差,技术无改进,管理粗放。很多新产区花椒种植规模很大,但约有一半的椒园都是低效的,管理粗放产量低、质量差。
2.产销矛盾突出
花椒市场生产多、销路窄,市场压力巨大,这是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现在都在谈花椒深加工和出口,但目前国内花椒加工仍是以初级农产品为主,深加工比例极低,在200多万吨的总产量下,几十万吨的加工量根本不可能解决产业的销路问题,现阶段依靠加工来解决产销基本是空谈。大家可以看到,目前国家也花了很多钱来搞加工,花椒加工项目很多,但最后效益和作用都是微薄的。
花椒出口是产业内经常提到的一个出路,但出口的农残要求非常严苛,国内几乎没有能达到出口标准的花椒,目前花椒的管理水平也很难做到真正的无公害,更难在做到无公害的同时做出可观的产量。
3.商业理念淡泊,品牌市场薄弱
目前全国花椒品牌化做的较好的是汉源产区,品牌宣传产地管理工作做的比较到位,但总体而言花椒产业品牌意识仍然比较差,原产地保护不到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比较严重。
三、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大抓手
1. 利用品种、品质突破市场饱和瓶颈
首先,有限种植,适度规模化发展,一个品种一定要适度规模,不能无限扩张,再好的品种过量就会“贬值”。有些地方有些急功近利,有了好品种,希望当年就种5万亩,两三年就把规模干起来。一个品种不能栽植太多,要合理布局。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个话说得非常好,你没有的我赶快种,种完了以后我就赚钱了。但顺境出数量,如果这个品种种植门槛很低,量很快就会被突破。而“人有我优”虽然比较难以做到,但受益期长。
走精品发展道路,以品质效益取代规模效益,要种好椒,土壤、水分、光照等也都要考虑。要重视土壤改良,加强椒园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无病大苗定植,促使早结丰产;科学精准施肥,平衡养分,提升品质。坚持高标准建园,走精品椒园发展道路,真正实现种植一亩、成园一亩、丰产一亩、优质一亩。这才是椒园的长远发展之道。
2. 要想花椒质量有保障,分选分级不可少
同品种、同地区、同一棵树的花椒大小、颜色、也可能差别很大,不能满足消费者追求品质一致的需求。因此,花椒采摘后,必须要进行分级,颜色、颗粒大小、采收时间都需要考虑,分级销售实现最大效益。
3.要看到品牌价值,打造金字招牌
在饱和的市场下,目前要学会品牌定位,找准消费群体,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一定要把本土企业培育好。
此外,一定要重视品牌建设,打造金字招牌,品牌带来的效益是很明显的,最关键的还是品质稳定、出色,品牌赢得了消费者信赖。
4.椒园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发展趋势
将来没有机械化的椒园很可能走向死路,因为劳动力正在逐渐老去,现在椒园干活的大多数是60多岁的人,这一批人干不动的时候,椒园可持续性发展就很难了。现在已经出现了用工找不到人干活的现象。因此,机械化是将来发展的出路。
同时,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再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是现在喊得比较响的口号,但真正要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还需要一个过程。 椒园机械化,首先要把道路打通,水肥一体化不能只是做做样子,要真正用起来,给每个椒园配上专用肥料,推广使用农机机械操作。